顶层设计方案正酝酿出台 三支柱体系支撑养老保险再改革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业内期待已久的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已经进入酝酿出台的阶段。方案将对未来几十年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制度模式、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进行全面规划,三个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将进一步确立。
对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3月1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人口抚养比还会发生变化,所以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要未雨绸缪,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采取综合性措施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尹蔚民提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去年基本养老保险当期结余是2600多亿元,累计结余是3.67万亿元,可以确保17个月的支付。第二个层面,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主要问题是地区之间不平衡,各省之间差异比较大。高的省份,能够保障50个月的支付,特别困难的省份,当期收不抵支,累计结余也基本上用完。第三个层面,对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确实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20多年前建立的,当时人口抚养比是5:1,现在已经持续下降到2.8:1,因此必须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各个层次虽然取得了发展,但仍面临各自的困难,制度已经走到了变革的路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目前三个支柱养老金的改革面临严峻挑战,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的挑战主要是如何提升财务可持续性。包括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划拨国有资产,提高退休年龄等等。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的挑战在于,职工参与率很低,参与人数仅为2300万人,且从年环比增长来看,几乎到了停滞的状态。职业年金的制度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如何解决单位缴费虚账的收益率及其替代率的配比问题,如何有效规避制度的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进而解决机会成本问题,如何解决系统平台建设与运维的成本问题等。第三支柱税收优惠政策的挑战是,如何设计出一个能持续保持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的激励性与便携性的制度框架,否则,其参与率低下,“多层次”将束之高阁。
从2013年开始,经过人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的共同研究,已经研究拟定了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很快就有决策,这也将掀开中国养老金制度再改革的大幕。
据了解,顶层设计坚持社会保险法确定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对未来几十年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制度模式、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进行全面规划,明确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方案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增收节支保持基金长期平衡等重大问题将作出进一步明确。
对于如何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挑战、实现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人社部社保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认为,第一,要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通过全国统筹能够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充分使用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因为现在的财政补助90%以上都是中央财政,通过全国统筹以后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于基金的补助力度。”他说。
第二,建立兼顾各类群体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养老金经过12年的连续调整,对于基金的收支压力越来越大,很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合理规范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第三,应促进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一方面,促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发展。另一方面划拨国有资本充实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国是个转型国家,存在着历史债务和转折成本,现在养老保险费率偏高跟转折成本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有密切关系。”金维刚表示,所以要通过划拨国有资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这样增强基金的承受能力,同时也能够适当地降低费率。
郑秉文表示,时代呼吁三支柱养老金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开放性和透明性,呼吁三支柱养老金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避免碎片化与打补丁的改革;彻底摒弃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点”思维定式;充分吸收境内“接地气”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分借鉴国外的成熟技术和有益经验(包括精算技术),充分发挥中央的权威性、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