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利润滑坡 人才流失对于银行来说或许更为“伤筋动骨”
相比于利润滑坡,人才流失对于银行来说或许更为“伤筋动骨”。北京商报记者日前获悉,一家股份制银行因为在过去一年内辞职的员工人数太多,而提出“员工离职要接受分行领导逐级谈话”的要求,比起此前只需要上一级领导批准的方式复杂很多,也让员工心理压力更大。这并非孤例,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银行因为不愿对员工放行,变相“设卡”留人的方式可以说是花样百出。
“设卡”方式多样
银行业曾经是一个“只进不出”的好去处,收入高、福利好、够体面、“旱涝保收”,但这种局面在近年来逐渐有所转变。
一位股份制银行某支行会计条线员工小尹(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目前正准备从单位辞职,但困扰他的是,该行在去年末提出,员工离职前要到分行各级领导处“谈话”,说明自己为何离职。
“以前只要支行行长批准就可以了。在离职前,员工在支行继续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交接工作就行,根本不用往分行跑。”小尹表示,按照新要求,不仅过程繁琐,更让他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自己和分行的领导根本不熟,辞职的决定又并非在单一因素下做出的,“更有可能在领导眼里都不叫事儿,所以总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小尹还补充表示,他很担心领导会不同意他辞职,因为该行之所以设立“逐级谈话”这一要求,就是因为去年该行“走的人太多了”,从分行部室到各支行网点,有大量员工递交辞呈,因此领导对员工离职的重视程度也拔高了一个等级。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北京商报记者曾获悉,这家银行将新入职员工一律纳为正式工,取消了派遣制制度。一家地方银行也采取了相似做法,把在岗的大批派遣员工都给转正了,为的就是留住人才。该地方银行员工还透露,不久前召开一个会议时,分行一位领导有意“吹风”,说当年该行的招聘比例高达270:1,争夺依然激烈,告诉大家要珍惜自己的工作。
但类似小尹这种去意已决的员工,遇到的变相拦截在其他银行员工身上也在上演,且银行的类型并非一种。一位原国有银行零售部门员工小金(化名)表示,他在去年6月就递交了辞职信,但到了12月才正式办完所有离职手续。
与“被谈话”不同的是,小金之所以“辞了半年才被放行”,是因为他的辞职信一直被支行办公室压着没有上报。小金称,他所在的支行领导一直以“分行没有批复”为由拖延他的离职时间,但在去年10月他偶然得知,另一家支行的员工交完辞职信一个月就办完离职手续了,所以并非分行不批复。 比起辞职信被压,更让银行员工感到“心塞”的恐怕还是应得的报酬被延迟发放。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支行员工小韩(化名)表示,去年年终奖他只拿到两位数,“感觉像被人开了个玩笑”,加上平时一直在高压下工作,他向部门领导提出辞职的想法。领导随即安抚称,年终奖因为种种原因推迟,会在今年6月补发,让他安心等待。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