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票制下医药流通市场将洗牌 行业巨头或将诞生
医药网1月17日讯 行业的革命最终还是来了。日前,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计委等 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
“两票制”指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此次文件明确了两票制采购的医疗机构范围、区域要求和时间要求,并提出对不按规定执行“两票制”的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取消投标、中标和配送资格,并列入药品采购不良记录。
这意味着,生存在 中国医药 流通行业环节的上万家药品批发企业将倒闭或另谋生路,“两票制”还未全面推开,但给行业带来的震动无疑巨大。
2016年6月商务部发布的《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药品流通行业市场巨大,2015全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1.66万亿元(含税),同比增长10.2%,增速较上年下降5.0%。
流通企业数量庞大。2015年,全国持有药品批发企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约为1.35万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4981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44.8万家,具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达517家。
“现在的流通企业过多过滥,原来经营做得不好,又兼做过票洗钱的企业,会涉及转型升级整合,药品配送的集中度就大大提高了。”福建省三明市医改办副主任、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陈春平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供过票洗钱渠道的企业,肯定是要整治了。
药企生存状态临变
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在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两票制”有多方面意义。
其一是有利于规范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降低药品的虚高价格;还有利于加强药品监管,实现药品质量、价格的可追溯,保障群众的用药安全。另外,“两票制”有利于净化流通环节,治理药品流通领域的乱象,依法打击非法挂靠、商业贿赂、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主要切入点就是从药品的流通领域挤出虚高的水分,挤出来水分空间后合理提高医务劳务的技术价值,实行腾笼换鸟,这是我们一直推行的。”梁万年指出,肯定有一部分药品药价虚高,而且虚高的原因众多,但流通领域的环节过多,再加上一些过票、洗钱等情况,更进一步抬高了价格,这是整治重点。
事实上,这已经影响到上游生产企业—部分“医药代表”过票洗钱,利用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采取底价包销、层层转包等方式控制生产企业。
福建省医保办药械采购配送监管处处长张煊华在发布会上介绍,如果按公立医院总药品使用量来进行计算,药价的虚高水分在30%左右,“药价虚高的问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顽疾,利益链条又长又大”。
一名不愿具名的政府医改官员介绍,医药代表在药品招商代理底价出来后,通过医保目录、招标采购目录定高价,定完高价以后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拿去“供”医生和医院,这其中就产生了灰色链条。
“医药代表实际控制着这个链条,侵害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是被动地拿回扣。利益链条上的医药代表和他们背后的势力非常强大,改革难就难在这里。”三明市医改办副主任、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陈春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时代周报记者观察,“两票制”改革之前,一家药企在全国设有总代理、省级代理、区域代理或商业公司,最终到终端医疗机构,流通环节层级冗赘繁杂。
目前全国有1.3万家左右药品批发企业,在流通职能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缺乏核心竞争力、以“过票”为生的小流通企业未来或将消失。
“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现有药品品种,原来通过低价招商代理的这些小的生产企业肯定要改革,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会发生变化。”陈春平说道。
陈春平表示,未来生产企业要自己组建商业营销队伍,还可通过兼并重组,产生一些辐射能力强的药品配送企业—这个是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改变。
“两票制”的推行对医药流通企业造成巨大震动。“目前全国有1.3万家的(药品)批发企业,可能会死掉1万家,保留两三千家,原来靠过票洗钱的这些企业没法生存了。”前述政府医改官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流通巨头或将诞生
事实上,近年来,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5年,药品批发百强企业销售额占药品批发市场总额的比重从2010年的69%提高至86%;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率从2010年的33%提高至46%。
国内一家大型医药流通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两票制”的推行对于解决药价虚高的作用有限,但是对于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提高药品行业的集中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积极作用的政策。
目前,国家已出台《“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和《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两份规划都提出要提升行业集中度,培育超过5000亿元规模的医药流通企业。
按照规划,未来要形成3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全国性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和25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明显提升行业集中度。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企业由2010年12家增加到2015年20家,上市公司兼并重组活跃。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5 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的相关统计,2015年国内医药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十强多为上市公司,他们借助资本渠道,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这前十强分别为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2776.45亿元)、华润医药(03320.HK,988.14亿元)、 上海医药 (601607.SH,985.12亿元)、 九州通 (600998.SH,495.89亿元)、广州医药(323.27亿元)、 南京医药 (600713.SH,247.22亿元)、 华东医药 (000963.SZ,217.27亿元)、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205.70亿元)、华源医药股份公司(176.79亿元)和重庆医药(165.98亿元)
依照此前规划,到2020年,全国排名前100的医药商业公司要占市场90%的份额。这意味着,全国1.3万家医药商业公司中,剩下的绝大部分将倒闭或被兼并。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从发达国家的药品流通行业情况来看,尽管集中度已经非常之高,但仍然处于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批零一体化)的演变中。
目前,美国前三大批发商占据全国药品市场份额90%以上,全国药品流通企业只有70家左右,各州药品分销配送商数量最多的不过14 家,有8 个州仅1个批发分销商。
而在澳大利亚,药品报销目录(PBS)的药品全部由3个大企业和3个小企业完成,经营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