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基金确立30万底仓 中小投资者离场倒计时
在基金业,什么产品让投资者又爱又恨?又是什么品种把投资者伤得最彻底?答案:分级基金。
简单说,分级基金又叫结构型基金,是指在一个投资组合下,通过对基金收益或净资产的分解,形成两级(或多级)风险收益表现有一定差异化基金份额的基金品种。其产品设计之新颖、复杂以及其多种多样的套利手段为业内津津乐道。去年上半年A股“快牛”,分级基金的杠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B份额盈利能力“冠绝天下”;去年下半年经历了股指暴跌后杠杆失灵,分级基金集体跌停,有投资者甚至一周之内亏损超90%,并且有些分级B或许永远都不可能回本。至此,分级基金成为近两年让人爱到心坎里又恨到骨头里的产品。
早在今年1月4日,笔者刊发文章《分级基金非“懂”勿扰》,呼吁普通投资者对于分级基金非“懂”勿扰;基金公司应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原则,不能向普通投资者推销他们无法理解的复杂产品;在监管层面,对分级基金创新、设计上应逐渐完善,在交易流程、销售规则上也有相关配套补充措施。
时至11月25日,笔者欣喜地看到了沪深两市交易所双双公布的《分级基金业务管理指引》,规范了分级基金份额折算、投资者教育与风险警示等工作,其中,此前最受市场关注的“设立投资者30万元证券类资产门槛”这一条例最终明确。
笔者认为,设置门槛的目的是让投资者了解分级基金和其他基金有些不同,同时能帮助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散户避免踩“雷”。那么,30万元的门槛能起多大作用呢?有这样一组数据做对比,我们可有个清晰了解:截至6月底,股票型分级B的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90%,平均每户持有基金的平均规模为5万元左右;账户资产在30万以下且持有分级B的客户账户数量约1.2万, 占持有分级B的账户数量比例高达78%。
显然,30万元的门槛会让大批中小散户投资者因此离场。如此以来,将会挤出大量流动性,最终导致分级基金存量规模的大幅下滑。不过,对于专业机构投资者而言,上述门槛则基本没有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规模进一步萎缩的分级基金,难逃“末路狂花”的宿命。缺乏套利机会的分级基金,已很难吸引到大资金,这是分级基金目前“活性”渐失的根本原因。而在去杠杆、严监管的背景下,分级基金也很难再度复制此前的套利空间,即便是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也需要谨慎对待。
笔者把分级基金比喻成“带刺的玫瑰”,因为人们总想触摸它拥有它,但总是被扎得鲜血淋漓。其实,“带刺的玫瑰”不止分级基金,还有当下发行火热的定制基金,同样对普通投资者没有参与限制。而定制基金存在政策上的风险,一旦监管加强或有限制,机构因是“一致行动人”,会一起赎回,必将造成市场震荡,基金净值波动,还会产生连锁效应。由于市场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后知后觉的普通投资者不会与机构同步赎回而成为留守持有人,必将承受如同分级基金曾带来的净值巨幅震荡,当然,每天还被计提管理费、托管费等。
综上,笔者认为,不管是分级基金还是定制基金,还是请远离中小投资者,“带刺的玫瑰”可远观不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