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国际 >

恶意减持“套路深” 上市公司凶猛套现伤害了谁

2016-11-16 11:33:00

 

来源:

四季度以来,上市公司在完成三季报披露后,股东减持风潮涌动。 Choice数据显示,11月以来,已有百余家上市公司披露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情况或公布减持计划。

事实上,上述股东的减持动作只是年终减持套现的“冰山一角”。统计数据显示,11月和12月A股市场将迎来限售股解禁高峰,这两个月的合计解禁市值接近6000亿元。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减持潮正暗流涌动。

对此,市场人士多认为,合法合规的股东减持行为是市场参与者有序流动的表现,在三季报和年报之间的“窗口期”,上市公司股东增减持操作增多也合乎常情。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监高恶意减持套现事件也屡见不鲜,市场上甚至存在着面向股东减持的所谓“咨询服务”、“金融服务”,利用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过程中的信息优势等,做二级市场炒作“配合”及减持股份“倒腾”等生意,存在着灰色地带。这部分减持动作,正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

减持高峰来袭

临近岁末,A股市场迎来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套现的高峰期。资讯数据显示,进入四季度以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持股变化方向为减持的公司就有326家之多,涉及减持股份总计247678万股,减持参考市值3388624万元。

而12月即将到来的解禁洪峰更是挑战仍相对脆弱的市场神经。 长江证券 研究报告指出,从2016年11月开始,全部解禁市值呈现递增放量趋势,今年11月、12月和2017年1月分别为2320亿元、3653亿元和4356亿元,其中12月更是达到2016年全年解禁量的高峰。

对于年末的解禁潮和A股市场所处的解禁密集区域,多家机构投资者指出,在抑制资产泡沫、防止资本脱实向虚的背景下,市场仍相对缺乏交易量上的活跃性,解禁浪潮所引发的“ 大小非”减持潮或对仍在恢复中的市场造成压力。

不过,市场人士也同时表示,限售股解禁对市场带来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 国金证券 分析师指出,应当区分限售股 解禁股东的不同身份,来衡量股份解禁对个股股价的影响。资讯数据显示,在年末至明年初的解禁个股中,首发股东解禁股份和定增解禁股份占据绝大多数。其中,在年末至明年初首发股东解禁的公司有100多家,而定增限售股解禁的案例则更多,去年以来的上市公司定增浪潮正引发定增解禁个股的“喷涌而出”。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以来,两市已有上千笔 大宗交易减持,其中限售股解禁减持占据很大一部分。

“首发股东解禁或参与定增的控股股东等解禁,一般处于对公司长期回报的看好,解禁后随即减持的情况较少。一般一些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参与的定增项目,在限售股解禁后,减持套现的动机较为强烈,特别是一些公募专户产品、资管计划的定增资金,有着按期限减持等规定。当然,在上述股东股份解禁减持之际,并不会一定导致公司股价下挫,一些资金在离场之际,往往在二级市场有拉高股价等动作。”上述分析师表示。

凶猛套现伤害了谁

在11月以来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大股东和董监高的减持中,有一些特点值得市场注意。

其一,“清仓式”减持频现,出现一些上市公司股东清仓减持、套现离场的减持计划。例如, 凯发电气 股东广发信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公司3.97%的股份),计划自减持计划公告之日起后的三个交易日后至2018年6月4日,至多减持所有股份。 美利云 则公告称,持有公司股份6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93%)的股东中国新元资产管理公司计划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清仓减持退出。 朗源股份 公告称,持有公司8180万股(持股比例17.37%)的股东杨建伟也抛出至多清仓的减持计划。

“市场对于清仓式减持较为敏感。但事实上,需要投资者区分清仓式减持的主体。一些财务投资型的资本在股份解禁后,选择清仓式减持退出的情况较为常见。而近年来出现的控股股东等清仓式减持和股权转让退出的情况则需引起重视。”上述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表示。

事实上,此前永大集团实际控制人吕氏家族清仓式减持套现近70亿元受到广泛关注和质疑,这也引发一些市场人士“减持猛于虎”的感慨。而随着吕氏家族的一路减持,公司业绩也节节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减少29.94%,净利润下滑51.81%。再如 易联众 的发起人和原实际控制人古培坚,在公司上市时持有公司35%的股份,而截至2016年三季报,古培坚已只剩3.69%的股份。

其二,近期,部分在此前市场大跌之际维稳股价的上市公司股东增持资管计划等进入减持通道。例如,根据中国证监会于2015年7月8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增持本公司股票相关事项的通知》, 天津磁卡 控股股东设立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近日完成减持计划,资管计划清仓减持公司总股本0.2456%的股份。 贵研铂业 控股股东云锡控股公司通过资管计划维稳股价增持的股份,也在近期完成了全部股份减持。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上述公司了解到,控股股东资管计划的减持退出系资管计划本身的条款设置。“控股股东通过资管计划增持实现维稳股价的目的,现在正实现正常的减持退出。希望投资者不要放大控股股东资管计划减持退出带来的影响。”公司投资者关系部门人士表示。

虽各类股东减持动机各有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A股市场基本呈现净减持状态。根据渤海证券统计,2011年至2016年上半年期间,共有2575家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完成增减持操作,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市值公司,流通市值超150亿元的公司占比仅为15.88%;交易方向则以减持为主,平均每周发生净减持的股票数大约为净增持股票数的两倍,而周净增持股票数大于净减持股票数的情况不足两成,且主要集中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实际上,这一现象与特殊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而剔除这一特殊时段,A股市场基本保持净减持趋势。

警惕恶意减持“套路深”

对于A股市场遭遇的“减持潮”,市场人士表示,基于对市场整体走势、公司投资价值的判断,上市公司股东的合理减持行为本无可厚非,但也不乏部分股东在利益驱使下做出违规或恶意减持的行为。

梳理此前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违规减持动作发现,其中的“套路”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董监高等利用“高送转”方案等利好消息配合减持;上市公司大股东等在减持套现、落袋为安之后,上市公司出现业绩转折甚至变脸;上市公司公然违背不减持承诺;借助大宗交易渠道,一些减持方在违规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与多方资金相互“勾连”等。

事实上,围绕着股东减持,市场上已出现一条打政策擦边球,甚至是违法违规的产业链。

胡先生是上海一家“投资和财富管理机构”的市场拓展人员,在他的所谓上市公司股东减持“咨询服务”和“金融服务”范围内,减持成了一门地地道道的生意。“第一,我们可以提供减持期的市值管理服务,告诉股东方特别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如何利用利好消息,维护好二级市场股价,找到较好的减持窗口期,利益最大化,这样做我们收取一定的咨询费用;第二,我们有金融服务,可以为股东在减持之时,提供二级市场拉升股价的资金,当然这样做需要参与减持收益后的利益分成,我们投入的资金也要收取费用并需要借用方提供相应的兜底保障;第三,我们还可以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帮助股东快速实现减持套现,我们可以代持,也可以直接收取资金的使用费,具体可以谈。总之,我们可以实现股东减持的一条龙服务。”胡远在介绍公司所谓的“业务”时眉飞色舞。

“上市公司也很反感这样的减持服务和减持工具,哪怕是公司控股股东来用,对上市公司而言也是贻害无穷。在这样的所谓服务下,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价偏离正常值,必然有纠偏的过程,对股价的稳健成长而言百害无一利,监管部门对此类生意经的监管查处也会越来越严格,股东冒险火中取栗,沦为工具的上市公司最终则要承担后果。”对此有上市公司董秘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撰文指出,舆论将恶意减持套现行为称为“胜利大逃亡”,股市也因而被称之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和董监高的提款机”。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下,为什么中国股市频繁发生恶意减持套现事件?散户占中国股市投资者的大多数是大股东能恶意减持套现,“胜利大逃亡”的投资者结构基础。而恶意减持套现行为被说成“不合理但合法”,则说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有漏洞。要制止恶意减持套现行为,我们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