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资成房企转型突破口?
巨量的PPP风口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让绿地看到了基建业务领域的机会。
10月27日,绿地发布前三季度公告称,公司基建业务产业规模730亿,同比增长268%。主要系贵州建工、江苏建工并表以及中标南京地铁项目所致。
绿地在这份公告中明确表达,公司做大基建板块意愿强烈,并期望借助PPP模式增强公司非市场化拿地能力。
对于善于追求规模的房企而言,绿地的野心不止于此。按照绿地对基建产业的中长期想法,他们希望大基建产业形成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要在2020年实现4000亿的业务规模,并推动“中绿建”品牌发展。
绿地城投相关负责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基建是公司除了房地产之外重点发展的产业,今年已经收购了江苏省建,9月中旬也完成了战略入股博大绿泽。
调控周期发力大基建
上述城投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绿地大基建产业的动作主要在三个方面,轨道交通、城市投资建设、“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海外基建业务布局机遇等方面。
该人士表示,轨道交通是绿地早在2014年7月就已经明确要推进的业务,2015年,公司签订了一些意向协议。2016年,公司开始根据地方政府公布的进度去投标。
今年9月30日,绿地宣布中标南京5号线,同时也对外表示这是公司中标的最大金额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采取“项目投融资建设+施工总承包+运营”的PPP模式合作建设,总投资近2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一份“南京5号线中标暨大基建战略电话交流会议纪要”。在这份纪要中,绿地管理层称,“我们已经在南京、济南等地签署了10条线的框架协议,预计总投资1900亿,布局5省9城,南京是其中落地的首条地铁。参与我们地铁投资的有上海申通、隧道股份,还和一些央企签署了合作协议,采取TOD模式,积极参与地铁沿线的综合开发,打造多业态的综合地铁上盖。”
除了轨道交通,绿地基建业务也包括新区建设方面。9月12日,绿地控股与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拟在宁波杭州湾新区投资500亿元,将在沪甬合作示范区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投资和地产开发等多个方面全面启动综合开发建设。
4000亿产业群的构想还包括资本层面的动作。9月23日,绿地对外声称完成战略入股博大绿泽,成为其最重要股东,博大绿泽将成为绿地大基建板块内重要的园林业务上市平台。而绿地的目标是力争5年内将博大绿泽打造成行业前5强,市值提升至400亿元以上,未来博大绿泽将实现园林投资商、建设商、运营商三位一体的全产业覆盖。
6%的毛利率
上述城投人士透露,绿地传统的基建业务主要采用BT、BOT模式,基本路径是自己垫资、找施工方,然后政府回购。按照传统基建业务表现看,目前显示的毛利率约为6%左右。
该人士称,目前推进的基建业务主要是通过PPP模式。目前已经落地或者即将落地的PPP项目投资总额达500亿元,覆盖6省8市,预计到2020年,绿地将实现基础设施年投资额1000亿元。
以南京5号线项目为例。根据招标文合同,南京5号线项目公司注册资本占总投资额的30%(约60亿元左右),其中南京轨道公司出资10%,其余则由绿地方面联合体负责出资。在联合体方面,绿地是主要出资方,隧道股份象征性出一部分资金。根据招标文件,该项目合作期16年;其中建设期5年,试运营期1年,社会资本退出期10年。
该人士称,由于并没有PPP项目进入回报期,目前在利润方面还没有清晰数字。但整体上我们很多项目都运用产业、股权基金的形式融资,既能把一部分负债出表,又能提高收益率。其实不只产业基金,所有融资方式我们都会考虑,最后择优安排。另外,政府方面还会有财政补贴,补贴主体是南京轨道集团。
嘉丰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宏认为,PPP模式吸引资金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融资,身后其实是有政府既有的背书,资本方对于这方面的追逐是一定存在的。
以南京5号线为例,绿地城投人士也表示,“目前各家银行对南京5号线项目都比较有兴趣,我们正和南京轨道公司一起考虑贷款机构的选择,也在研究其他低成本的融资途径和方式,目前融资工作仍在推进中。”
此外,轨道交通对于房地产商的优势还在于轨道交通物业土地方面的获取。绿地方面认为,基建的布局会令他们在获取土地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房企转型突破口?
PPP产业在近两年发展十分迅猛。
自2014 年9月财政部下发《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起,我国 PPP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到今年上半年,财政部PPP入库项目累计达到9285个,投资金额10.6万亿元,其中基建项目占据半壁江山。
绿地布局PPP产业也是从2014 年开始。
中信建投方面认为,通过打造大基建的PPP 投资平台。绿地在未来有望实现大基建与房地产、大金融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地铁等领域,实施“轨交+物业”的综合开发模式,助力打破土地资源拓展的瓶颈;在基建项目投融资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前期施工阶段的投融资和后期资金的退出,将金融产业和大基建对接,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克而瑞研究员沈晓玲也表示,企业运用该模式依然或存诸多挑战。“第一,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并没有成熟化,合作也要权衡多方利益,具体实践上企业可能存在操作难题。第二,开发周期长,回报周期固然也被拉长,对于上市公司短期的收入可能提升不明显。第三,PPP模式极其考验房企在政府沟通协作、项目规划、资本筹措、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