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迫切要求树立增长新理念 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处于转型升级历史关键期的中国,是时候把目光和注意力从一个简单、直观但显然有诸多缺陷、又不全面的指标上移开了。事实上,去年底中央就正式确立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指挥棒,意图彻底抛弃固守多年、单纯追求僵化的GDP规模与速度的观念,而去追求高质量、去水分、有效益的经济增长,追求暖人心、惠民生、补短板的经济增长,追求绿色化、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走势如果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长期停滞。所谓长期停滞,是指全球储蓄远超过全球投资,只有实际利率降到显著为负的水平,才能重新实现全球储蓄与投资的平衡。然而,一方面全球范围内通胀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名义利率下调面临零利率下限,因此全球实际利率降不下来,这就使全球投资持续低于充分就业投资水平,最终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迷。
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贸易疲弱及资本避险情绪上升等因素始终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5年,全球经济年增长约为5%,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主要国际机构都对今年以及未来几年的世界经济增长表示担忧,数次调降增长预期。世界银行在6月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2.9%调降至2.4%;IMF在7月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3.2%进一步调降至3.1%。
从中长期角度看,长期、全面停滞的主要表现和典型特征有:第一,由于总需求萎缩,投资机会减少,资本追逐有限机会时面临严重的资产荒,使全球储蓄率上升。第二,全球老龄化来势汹汹,不仅发达经济体,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如此,再叠加投资需求萎靡和房地产需求不足,全球资本回报和创新活力都呈下降趋势。第三,技术进步整体上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全球范围内全要素生产率趋缓甚至下降,各主要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降,部分学者瞩望的第三次产业和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事实上受到广泛质疑。进入新世纪以来,除了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没有对产业具有革命性和很强带动性的新技术出现和被应用,各国普遍存在技术进步的边际效用递减。第四,持续而普遍的零利率乃至负利率,迄今已有欧盟、日本等七个经济体实施了负利率,这是30多年名义利率下降趋势的自然延伸。第五,经济持续下行的另一面是持续的通缩。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核心CPI都无法持续维持在2%以上。第六,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日益分化,目前无论在发达国家内部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存在着经济增长苦乐不均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较好,但也面临制造业收缩、非农就业不及预期和通胀目标难以实现等难题;而欧元区与日本的经济复苏各有各的麻烦,欧洲经济虽有温和复苏,但未来存在下行风险;日本出口下降、内需乏力、通胀低迷,经济接近于停滞,安倍的前后“三支箭”成效不明显。在新兴市场内部,印度与印尼的增长态势较好,而巴西、俄罗斯等资源出口国的增长态势较差。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表现给人的感觉是“风景这边独好”,似乎短期已筑底企稳。但从中长期角度深层分析,中国经济陷入“L”型预期下“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还在加大。“资产负债表衰退”是指企业在经济景气时在乐观情绪支配下过度负债,一旦经济逆转,资产急剧缩水,导致净资产为负的窘况。为扭转资不抵债的状况,企业经济行为会由追求“利益最大化”转为追求“债务最小化”,大量企业把大部分利润用于还债,而不会用于再投资,这自然加剧经济衰退。
目前,我国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主要表现有:7月“非金融企业”贷款十年来出人意料首次下降,新增贷款基本上都去了房地产,这是个危险信号,反映了银行和企业行为在不断上升的债务压力下都在变化:银行发放贷款更谨慎;企业主动或被动修复资产负债表:好企业更保守,宁可放弃贷款机会以增加财务安全度;僵尸企业虽然渴求贷款,但银行已做好了切断资金供应的准备。中国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债务置换”,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利率更低的债券来延缓爆发债务危机的危险。从去年3月至今年7月M1同比增幅从2.9%一路升至25.4%。M1和M2增幅之差已达15.2个百分点,接近2009年底的历史峰值,“宽货币”未能传导至“宽信贷”,表明银行体系新增的流动性更多以活期存款形式趴在企业账上,未能转化为投资动能。国际经验表明,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提振实体经济企业的贷款意愿,只能刺激资产价格泡沫。为此,或许只有大规模减税才能真正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长期经济增长中枢回落幅度有多大,取决于以下影响因素的对比和变化。主要确定性因素有: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人口比重持续下滑、资源与环境约束;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的进展,改革进展,创新步伐和技术进步程度,人力资本改善程度、外需恢复程度,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松紧)程度,等等。
权威人士上半年提出中国经济增长走势是“L型”,这揭示了对“十三五”期间经济将处于中高速的稳定增长的判断。但是,眼下经济究竟位于“L型”左半边还是右半边,大致何时能见底企稳,各方争论激烈。
笔者以为,是时候把目光和注意力从一个简单、直观但显然有诸多缺陷、又不全面的指标上移开了。事实上,中央的态度已很明朗。去年底,中央正式确立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指挥棒,意图彻底抛弃固守多年、单纯追求一个僵化的GDP规模与速度的观念。处于转型升级历史关键期的中国,更应追求高质量、去水分、有效益的经济增长,追求暖人心、惠民生、补短板的经济增长,追求绿色化、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