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已然成为现阶段经济界乃至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概念
在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连番推介之下,PPP已然成为现阶段经济界乃至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概念。
据上海证券报10月11日报道,从2013年首次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PPP滥觞之始,到如今统计入库的PPP项目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吸引了超过400家上市公司竞相参与。
值得关注的是,PPP模式对上市公司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强调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在长江证券看来,PPP项目确实可以快速做大公司收入,但对企业现金周转及垫资、施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长江证券认为央企具备更强的优势,政府背书可以提供信用担保, 且资金成本有优势。
上市公司通过PPP项目提升营收、做大做强的成效究竟如何?对于投资者的这一首要关注点,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特别强调,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的收益远大于此,“首先是过去无法获得的项目可以做了,大大提升上市公司的业务量和营收;其次是由于国家支持PPP项目的一系列政策和优惠条件等,有助于公司做大做强;第三是PPP项目密切了公司和政府的关系,达到双赢。”
不过,李慧勇同时提醒,基于PPP项目的施工期可能较长,投资者应关注公司每年具体完成的工作量或营收,而不仅仅是看项目合同总金额。另外,基于市场基础、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那些地方政府市场意识较强、市政发展缺口较大的区域,PPP项目机会更大。
尽管PPP行情炙手可热,但业界质疑之声依然存在,主要是担忧参与PPP项目的上市公司难以回收成本产生效益,进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地方债。
对此,国信证券在其研报中予以反驳,理由有三:一是虽然政府有很强的投资和推动PPP项目的冲动,但由于政府不能对SPV公司(即特殊目的公司)担保,签订保底承诺、以融资为目的的回购安排,所以政府不对SPV公司负有刚性兑付责任;二是社会资本控股或参股SPV公司,首先看重的是工程利润,即便放十倍杠杆,如果SPV公司破产,公司注册资本金收不回来也是赔钱的买卖,所以还是会去挑选真正有支付能力的项目;三是对于银行而言,因接受了社会资本一般不愿意承担担保责任和无限连带责任的现实,会将项目质量、企业信用、地方财政能力作为考核项目融资的重要因素,会去挑选可靠的项目。如此,社会资本和银行对项目的挑选使得政府的投资欲望不可能无节制地放大,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遏制了地方债的进一步扩大。
李慧勇从经济增长角度分析指出,在经济增长2015年靠金融服务、2016年上半年靠房地产后,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将主要通过PPP这个引擎。在华安证券看来,PPP将是政府投资的重要推广方式,未来还会持续三到五年高峰期:长期来看,PPP助推地方稀释债务风险、稳定经济增长的逻辑不变;短期来看,在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下,PPP有望成为撬动财政的支点。国信证券研报则显示,本轮PPP行情的逻辑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一是预期收益率下降带来的资产价格的提升;二是PPP成为政府稳经济和维持基建投资的重要手段,这两个趋势都能持续。
兴业证券相关跟踪数据显示,PPP项目增速在进入2016年第三季度仍未放缓,月均新增规模约1万亿元。同时,项目落地率也在快速增长。截至8月底,新增1.4万亿元项目进入执行阶段,处于最初识别阶段的项目占比大幅减少,准备和采购阶段的项目占比均在上升。
同时,李慧勇也冷静而客观地指出PPP目前存在五大问题/风险:一是将来由于各种原因项目不达预期的风险;二是银行大量介入PPP,如将来管理不善或与预期有差异,可能形成坏账;三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价格不能随行就市,将会影响上市公司收益;四是防止地方借PPP形成新一轮的地方债;五是参与PPP项目的上市公司融资难问题。
针对融资难题,李慧勇强调,目前部分地方已有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帮助获得PPP项目的公司更方便获得银行贷款等。李慧勇预计,未来国家可能会针对具体问题,出台相关的通盘政策;其他鼓励性政策也值得期待,如在税收、拿地、高管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