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烦恼:和政府“恋爱”不容易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PPP是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社会资本的一种合作模式。来看这样一组数据——财政部PPP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项目库全部入库项目9285个,总投资额10.6万亿元,其中执行阶段项目619个,总投资额已达1万亿元。
数据上看,PPP项目需求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盛宴正在开启。在当下民间投资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推广PPP似乎成了重新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的利器。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面对万亿PPP市场,央企国企豪情万丈,民营企业却在观望和犹豫。
八月中旬,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地方政府PPP项目推介会上,各个展位前人头攒动。从事LED照明产业的文乐涛特地从深圳赶来,在每个展位认真搜集项目资料,打算回去好好研究。他对PPP项目抱着极大的热情,非常想介入,但和政府具体该如何合作,仍是一头雾水。文乐涛说,“我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步骤,切入点在哪儿,和政府的哪几个单位去谈。”
像文乐涛一样,很多民间资本都对PPP抱有相当的期待,但和做得风生水起的国企相比,民企在实践中不但无从下手,在前期项目沟通时,还常常感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歧视。地方政府暗设的高门槛,让民营企业家们望而却步。
东方园林环境金融中心总裁单建洪告诉记者,有些地方政府明确表示只和央企合作,在招标过程中设立了很多的隐性门槛——一个5个亿的项目,却白字黑字的明文规定,投标主体的净资产不能低于120亿。“很多明显是给央企国企量身定做的。如果地方政府内心倾向于跟央企国企合作,里面随便做一些环节上的设置,门槛随便一提,就把你全部弄到外面去了。”
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地方政府回避民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害怕利益输送——和央企国企合作,资金“无非是从左口袋到右口袋”。
对民企来说,地方政府的信用缺位也是其观望的原因之一。泰豪科技总裁杨剑告诉记者,每届地方政府官员的发展思路都不一样,下一任来了后,会对上一任的很多政策进行否定,民资因此忧心忡忡。
中南建设董事长陈锦石对PPP项目有着严格的判定标准——“入国家库的,我们积极推进;入省库的,我们有针对性推进;地方政府自己搞的PPP,原则上不进入。”
财政部PPP中心的二季报数据显示,PPP示范项目中已签约的社会资本共119家,其中民企43家、混合所有制8家、外企3家、国企65家,民企占比为36%。但记者梳理发现,相比国企偏好的交通运输及市政工程等大项目,民企投资的PPP项目多为养老、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规模相对小,且易产生现金流的领域,即便是市政工程项目,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