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顶层设计加速推进 统一立法步入快车道
据《经济参考报》8月26日报道,相关部门已经展开PPP改革工作调研,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财政管理办法在内的一揽子政策已在酝酿中。同时,PPP领域的统一立法也步入快车道。
该报道称,PPP顶层设计正在加速推进,目前思路已经逐渐明晰,将沿着鼓励和规范两条路径并行推进。财政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在土地、价格、融资等方面,量身打造适应PPP需要的配套政策。
报道提到,财政部推动的PPP税收优惠政策建议稿已开始在业内征求意见,将针对PPP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和执行到期阶段资产交易转让两个环节给予税收优惠,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参考报》指出,备受业内关注同时也是呼声最高的PPP立法已经步入快车道,目前立法已经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主导,将此前分别由财政部和发改委主导的PPP法和特许经营法这两部法律合一。立法保障一直被业内视作激发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定心丸”。
同时,两个部委之间的分工也进一步明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负责基础设施领域,财政部负责公共服务领域,分领域牵头工作机制正式建立。
此外,报道指出,财政部还正在牵头制定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全国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PPP大市场,设立国家咨询服务机构库和专家库等。
“流动性陷阱”愈发明显 PPP火爆来袭
华尔街见闻8月19日提到,在“流动性陷阱”愈发明显背景下,货币政策边际效应越来越小,民间投资断崖式下滑,财政政策被推到台前,PPP因此被寄予厚望。
财政部今年联合20个部委于6月初启动第三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申报变得相当火爆。截至7月25日,共收到各地申报项目107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2万亿元,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申请情况。占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总投资额(10.6万亿)比重为20.8%。相比之下,前两年申报项目数量分别只有120个和782个,今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1000。
兴业证券报告中提到了“流动性陷阱”隐忧与力推PPP项目的逻辑:
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初现“流动性陷阱”现象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边际效用递减,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方式,加强政府主导的需求端刺激,帮助经济走出当前困境。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在调结构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且我国政府债务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当然,单纯依赖政府资金对经济的刺激可能并不足够,最终还是需要发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PPP模式作为国家财政投资重要改革方向,势必随财政投资落实而实现加速。
什么是PPP?来自兴业证券研报:
PPP, 全称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狭义PPP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组成特殊目的机构(SPV),引入社会资本,共同设计开发、共同承担风险、全过程合作,期满后再移交政府的公共服务开发运营方式。PPP模式能够帮助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减小企业的投资中的不确定性,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PPP模式比较适用于公益性较强、后续经营较长的项目,主要运用于基础设施(如轨交、隧道港口、道路桥梁等)、公用事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学校、养老院、医疗等)等领域。
PPP具备几个明显特征:1)投资项目具备公共属性;2)社会资本和政府共同提供项目融资;3)PPP项目是长期合同关系,合作期限往往超过10年;4)PPP项目参与方具有合理的收益。PPP项目大致可分为经济、社会和政府三类。经济类包括交通运输、市政公用事业、园区开发、节能环保等领域;社会类包括保障性住房、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政府类主要服务于司法执法、行政、防务等领域。(引用自CPPPC)
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中央推行PPP的初衷是帮政府去杠杆,目前已成为地方融资平台的新出口,帮助地方引入社会资本,有效地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PPP模式下,政府和社会资本成立SPV公司,投资5%-10%的资金,并引入优先级资金,最高实现20倍杠杆。对地方政府而言,从最初的政府直接贷款到如今的PPP模式,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能力越发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