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蓝皮书:未来几年逐步下调存准率或成常态
昨天(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发布《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6)》。
蓝皮书观点认为,从绝对值看,2015年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似有大举扩张之嫌,但结合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金融背景及相关改革来看并非如此,中国人民银行在未来几年逐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成为常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告诉记者,2016年货币政策调控可能会出台一些强有力的刺激措施,包括M2预期增长率、新增贷款规模增长率均可能突破20%。在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会通过多次降准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
利率市场化障碍待解
201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多次普降,同时辅以定向降准的方式逐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截至2015年10月24日,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下调至15.50%和17.50%。同时,为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中国人民银行从2015年初至10月24日先后5次对符合相关条件的金融机构进行了定向降准。
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标准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降准1.5个百分点。
纵向对比效果看,2012年通过两次降准释放了约0.84万亿元的流动性;2013年和2014年没有全面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但2015年前三季度累计降准3次,共释放了约2.54万亿元的流动性(不包括定向降准)。
根据蓝皮书分析,从绝对值看,2015年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似有大举扩张之嫌,但结合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金融背景及相关改革来看并非如此。
一个大背景在于,从2015年开始,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9月末外汇占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了2.04万亿元。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在2015年多次、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补充因外汇占款下降而减少的流动性。
王国刚说,大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冻结了流动性,极大地弱化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构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蓝皮书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在未来几年逐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成为常态。
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十三五”的重要着力点,学界普遍认为,中长期调结构与短期宏观调控并不冲突。
在“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2016年年会”上,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说,从经济调控实践经验说,政府如何合理实施供给侧管理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他分析说,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美国当局以区别对待、把握重点的措施,先后给花旗、两房、通用注资,成为引导复苏过程的决定性转折点,中国近年也一再努力以“定向宽松”实行货币政策的结构化运用,财政政策更是对优化结构不遗余力。
今年可能出强刺激措施
蓝皮书指出,如何为中国经济的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营造一个稳定的增长环境,成为2016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课题。
根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2016年货币政策仍为稳健。王国刚说,中国经济在2016年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通缩,根据“金融加速”原理,通缩问题难以靠市场力量进行修复,必须依靠宏观调控的有效介入。
蓝皮书提到,2016年货币政策调控可能会出台一些强有力的刺激措施,包括M2预期增长率、新增贷款规模增长率均可能突破20%。在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会通过多次降准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
社科院观点认为,虽然中国目前的基准利率已低于CPI,但考虑到GDP平减指数和PPI均为负值,实际利率依然偏高,如果2016年中国的价格指数下行超预期,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蓝皮书还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有必要频繁、大幅度地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操作(SLF、MLF、PSL、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同时,王国刚建议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包括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提高运用市场化手段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完善和加强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等。
具体到时间节奏上,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研究总监周文渊认为,结合近期央行操作及向市场释放的信号,可以判断,春节前不会降准。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SLO、SLF、MLF、PSL等工具提供流动性,可以对冲流动性压力,资金面应该是有保障,但整体会中性,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会趋谨慎。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李奇霖分析称,由于外汇占款流失的是低成本长期流动性,再加上地方债进一步扩容,长期宽松需求仍存,而相对于降准来说,各类工具投放流动性的资金成本偏高。他表示,春节后降准的预期仍然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