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会疑行贿百余官员 个人受贿最高额或20万元
头顶山西省最大民营钢厂光环的海鑫集团,又一次站到“新闻头条”的位置。这次引发舆论关注,不是因为它的停产重整,也不是它的惊人负债,而是一桩涉嫌行贿的丑闻。这一丑闻再次暴露出钢铁企业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灰色关系。而关系的背后,也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困局。
海鑫集团一债权人代表日前向澎湃新闻爆料称,海鑫集团涉嫌向百余名官员行贿,行贿名单流出,中纪委已介入调查。
报道称,行贿名单共有5份,主要涉及闻喜县、运城市、山西省三级政府的发改、财政、经信等部门百余官员、干事,及国家发改委一名官员。最大的一笔金额为20万元。其中,“海鑫集团资金申请政府人员名单”上印有海鑫集团徽标,另外三份分别为2009年、2010、2011年“海鑫集团送礼资金申请”,还有一份为“2009年海鑫钢铁集团节能减排部送礼情况记录”。
消息一出,外界错愕。
海鑫钢铁掌门人李兆会
作为国内知名民营钢企,海鑫集团曾有着辉煌的过去,即便在李兆会接手的最近十年里,产能虽然没有明显增加,但这家企业对当地的财政、就业等贡献都是巨大的。而梳理这家钢企的发展史,过去曾拿到“全国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山西省模范纳税大户”等多个光荣称号。
不过,自去年3月开始,因债务负担沉重、运营资金枯竭,这家山西规模最大的民企被迫停产。据本报记者从债权人手里拿到的海鑫债务数据,900多家债权人申报的债权总额为234亿元,确认债权143亿,不予确认的债权23.9亿,待确认债权66.7个亿,而其账面资产不过69亿元。
就在今年4月30日,山西运城市政府还在一份《海鑫集团战略投资人招募公告》中,推介这家企业:目前海鑫集团具备560万吨铁、600万吨钢、520万吨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工信部此前公布的第二批钢铁行业准入115家钢企名单,海鑫集团就位列其中,意味着这家钢厂在规模、环保、质量、安全等相关方面已达到要求。
不过,从目前曝光的情况上,海鑫集团的发展成果里明显带有“水分”。
7月22日晚,一位曾与海鑫集团有过交集的钢企高层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海鑫属于民营企业,在山西的地位很重要,这样一家大户与当地政府的各个部门多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企业在出生的时候,可能合法也可能非法,有些是先上车后买票甚至不买票,手续是不太齐全的,而要把手续办齐全,就要打通像发改委、工信部门、中钢协等层层官级”。
而从媒体曝光的情况看,此次涉嫌受贿的主要事项是节能减排。从2009年到现在,节能减排工作一直是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提倡的,“企业做了就有些奖励或者地方补贴,可能因为要拿到优惠政策,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如扩产,钢厂项目立项,都要经过国家发改委、当地发改委、经贸厅等部门,因为只有走完这些流程才可能落地,也才能做下一步的工作。“海鑫钢铁,其实环保也是存在问题的,为了糊弄过去,就必须做一些关键性的打点。”上述钢企高层说,用钱摆平很多关系,使得麻烦减少,所有环节都要照顾到,这是它行贿涉及面大的主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从山西频频曝出的“窝案”看,当地的政治生态、企业生态都是非常严重的,如太原市原副市长薛忠晋,山西省环保厅原总工程师赵义,山西省经信委原副主任、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原局长胡荣华等均已落马。
媒体报道还显示,海鑫集团部分债权人已在4月中旬将名单提交给最高检和中纪委,“7月8日,中纪委人员已经约见了我们举报人,询问了海鑫的相关情况。”
实际上,在海鑫集团停产后,就有部分中小债权人组成讨债维权团队,通过种种手段搜寻证据线索,试图揭开海鑫破产之谜。据他们从税务、工商等部门获取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显示,海鑫集团涉嫌造假账、偷逃税款以及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转移资产。不过,过去的一年里,这个维权团队已经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了海鑫集团破产背后的种种疑点,但尚无明显收效。
投资热点排行榜
有价值的产业投资参考
中投顾问
产业投资咨询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