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埃博拉病毒分子进化研究中取进展
2014年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到目前已造成2万多人感染,超过9000人死亡,是该病毒历史上规模最大、疫情最严重的一次暴发。尽管现在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再次暴发的风险仍然存在。日前,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在埃博拉病毒分子进化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布在《传染、遗传和进化》杂志上。
该所研究员张波课题组对历年来所有埃博拉疫情中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EBOV)进行了分子系统进化和全基因组选择压力的综合分析。全基因组正选择检测发现:与病原性和免疫逃避相关的GP基因以及与病毒复制、翻译有关的L基因均呈现出明显的正向选择压力。值得注意的是,GP基因的正向选择位点主要位于该蛋白晶体结构的粘蛋白样结构域上,其中2个为此次暴发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L基因的正向选择位点则主要位于可变区,这些高度变异的序列可能在L蛋白的功能和空间结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进一步比较2014年与早期暴发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的进化速率发现,本次暴发毒株的GP基因具有显著加快的进化速率,推测与如此大范围人与人之间快速传播有关。
据介绍,埃博拉病毒为高致病性的新发烈性病原,目前只能在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第四级(BSL-4)的实验室中进行活病毒实验。专家认为,该研究揭示了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的进化动力学特性,对埃博拉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设计均具有重要意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