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临床取得巨大进步
人工耳蜗作为当今最成功的人体功能替代器件之一,通过将声音处理转换为电刺激信号,绕过内耳毛细胞之前的听觉通路,直接刺激听神经,并最终在大脑中产生声音的感知与理解。现在,全球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总数已超20万例,人工耳蜗使他们的听觉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并使儿童患者逐步获得言语和语言的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龚树生的统计数据显示,使用当前最新上市的人工耳蜗系统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只依靠听觉获得的平均听力效果大概总结为:安静条件下,单音节词识别率为50%-60%;清晰发音的句子测试识别率可达到90%;言语识别效果的进展均表现出明显的学习效应,即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听力效果可逐步提高,但是会趋于饱和。不过,在噪声条件下和多人交谈背景下的言语识别能力仍然较差。大部分患者可以使用电话进行交流,但音乐识别和欣赏能力仍待提高。
近二十年来,人工耳蜗的声音处理与转换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作为人工耳蜗系统信息处理的核心,声音处理策略是人工耳蜗效果不断提高的主要部件。在当前人工耳蜗面临的诸多困难中,业界普遍采用的“自下而上”的声音处理策略,使得处理效果突飞猛进。这种策略可以让患者获得最佳效果,发挥自身听觉潜能。这种思路也是近年来人工耳蜗领域着力研究和开发精细结构处理的依据。
龚树生表示,人工耳蜗领域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仍然处在积累阶段,大规模临床应用尚需时日。最终目标是使得人和机器可以完美耦合,使人体组织和机能所具备的潜能进一步被最新的医学和工程技术激发。在人工耳蜗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界期待出现更可靠、更灵活的刺激系统,即在保证系统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使每一位患者的系统得到优化调整,更符合其自身听觉通路的潜在需求,并在进一步发展的各种评估工具帮助下,持续监测效果进展,从而为每个个体实施长期的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