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用品牌整合公益助茶农
小罐茶:用品牌整合公益助茶农
本报记者 李媛 北京报道
11月26日,在由《中国经营报》和中经未来主办的“2020中国新消费高峰论坛”上,小罐茶市场中心总经理梅江与大家分享了小罐茶成功背后的商业逻辑。
“我们在整个茶行业里做全产业链相对比较领先,做食品、做标准化的品牌必须做到可控。目前小罐茶从最前端的生态化、有机化种植,到产品加工阶段把大师的技艺数字化,再到通过数字化的检测、用传感的设备去控制整个过程。”
梅江在会上特别提到了今年小罐茶会推出很多新产品,其中就包括4款公益茶产品。事实上,在收获了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小罐茶也开始在公益助农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小罐茶联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起“振兴中国好茶公益助农行动”。小罐茶与贫困茶叶产区合作,推出遵义红茶、政和白茶、五峰绿茶以及恩施玉露4款公益茶产品,小罐茶承诺将销售公益茶的大部分利润捐赠给贫困茶叶产区。
中国有上千个产茶县,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37个以茶叶为扶贫支柱产业,但是这些产茶区普遍存在品牌化程度较低,面临着产、销、推广三大问题。而率先在国内以品牌化运作的小罐茶在产品的标准化、销售渠道和营销推广方面具有成功的经验。小罐茶作为一个消费型农产品品牌如何理解公益助农?又将如何把自己的产、销、推广方面的优势赋能给这些贫困的茶叶产区?
品牌破解地方好茶的困境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拥有上千种名优茶类,茶农数量和茶叶从业人员高达6000万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茶园总面积已达4579万亩。“中国茶其实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茶,如西湖龙井、铁观音、碧螺春等,当地产业生态完整,茶农收入高。一类则是数量庞大但默默无闻的地方好茶,地方好茶虽然品质不输经典名茶,但因‘酒香也怕巷子深’造成了产业欠发达,茶农收入偏低的现状。”梅江举例说,遵义红茶产自遵义湄潭县,湄潭县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当地的红茶属于功夫红茶类,具有香高味浓的品质特点。遵义红茶原料选自高海拔生态茶山(海拔800~100米),该地区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特点,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好,孕育的茶叶营养物质丰富。
湖北恩施市被誉为“世界硒都”“中国名茶之乡”,原产于恩施的恩施玉露茶富含硒元素,对人体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同时也是“蒸青绿茶”的代表,品质极具辨识度。恩施玉露原料选自高海拔茶山(海拔450~800米),茶园环境云雾缭绕,全年日照1200小时以上,土壤富含硒元素,生态环境别具一格。
但是这样的地方好茶由于当地长期交通落后,县域经济不发达,加上缺乏现代的茶叶销售和推广手段,只能藏在深闺无人识。例如湄潭县拥有60万亩茶园,8万多茶农,却依然无法依靠种茶、卖茶脱贫致富。
作为全国第二、贵州省第一的重点产茶县,湄潭当地的绝大多数人都以茶为生,靠种茶、采茶赚取生活收入。然而,在过去,湄潭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曾一度面临着茶农贫困、产业待发展的问题。嫁到湄潭20多年的茶农张国芬就是个典型,事实上,在遵义湄潭县像张国芬这样的茶农有好几万人,20年前开始种茶的张国芬就住在与外界几乎隔绝的湄潭县深山里,尽管种茶比种玉米收入高一些,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种了3亩茶园的张国芬并没有摆脱贫困。随着公路通向山里,茶叶可以运输到更远的地方销售,茶叶价格也翻了几倍,在政府扶贫政策帮助下,像张国芬这样的普通茶农的生活正在发生改变。
事实上,湄潭县委县政府对茶产业高度重视,并以茶产业发展为抓手,推进扶贫攻坚。当地政府连年出台茶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每年制定实施意见,从基地、加工、市场、品牌、文化旅游等方面对茶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并重点投入茶产业建设、茶区基础设施等。
牵手地方好茶作为国内最成功的茶叶品牌,小罐茶已经在国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茶叶的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茶叶行业的一分子,小罐茶希望能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想要通过小罐茶最擅长的方式——帮助推进地方好茶的标准化和消费品化,提高大众对那些籍籍无名的好茶的认知和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区的产业经济发展,提高茶农的生活水平。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小罐茶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沟通,双方一拍即合。于是,2020年4月,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见证下,小罐茶与贵州遵义市湄潭县、福建南平市政和县,以及来自湖北疫情受灾区的恩施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4个欠发达的产茶区进行合作,正式启动“公益扶贫茶项目”,并展开了4个维度的针对性的扶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