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酒企遭一线酒企“绞杀”现生存危机
区域酒企遭一线酒企“绞杀”现生存危机
对白酒经销商林风来说,过去一年并不好过,“就我公司做蒙古王酒华东市场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在浙江,由于是新市场,蒙古王除了遭遇水土不服,在餐饮业被泸州老窖、伊力特等垄断着,短时间内破冰难,加之国家对于白酒发展的政策约束(如出台限酒令、禁止公款消费),都在不断地吞噬着白酒的市场份额。”
2016年,由五粮液、茅台等一线酒企品牌拉动的“涨价潮”,一度被业界解读为白酒行业的“全面复苏”。不过,对于诸多中小白酒企业、区域白酒企业甚至林风这样的中小型经销商而言,却无法分享这样的“利好”消息。
“随着名酒企业的渠道下沉,开始分食三四线白酒市场,洛阳杜康、水井坊(600779.SH)、*ST皇台(000995.SZ)、古井贡酒(000596.SZ)等区域性酒企面临着被挤压的危机。”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认为,区域性酒企也做了不少转型和应对的尝试,但这并非易事。
遭遇一线酒企挤压
在过去一年里,实现营收、净利润双指标增长的大部分属于中高端酒企,不同于它们,中低端、区域性酒企的业绩不容乐观。从*ST皇台发布的2016年业绩预告来看,公司预计2016年1~12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0亿元至-1.50亿元。而青青稞酒(002646.SZ) 2016 年三季度净利润为1.94亿元,同比下跌17.56%。
业绩不理想的还包括杜康,据相关数据显示,杜康从2011财年到2013财年,其净利润增长幅度均在10%以上,净利润总额从1.68亿元增长到3.9亿元。但是,从2014年度开始,杜康业绩迎来断崖式下跌,全年销售收入14.5亿元,同比下跌了39.7%,净利润同比下滑88.7%,跌至 4410 万元。
对于业绩等相关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ST皇台、杜康等酒企,并向它们发去采访函。不过,*ST皇台品牌总监杨平在回复中表示不愿意评价当前业绩;截至记者发稿前,并未收到杜康的回复;稻花香则是拒绝了采访,“称公司正在对白酒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研判,这些问题还未有定论,暂不方便回答”;而水井坊的回复中,也并没有提及与业绩相关的说法。
凌雁咨询首席分析师林岳告诉记者,“白酒的黄金十年当中成就了一批白酒企业,但如今类似杜康、皇台这样的白酒企业,开始走下坡路。比如杜康,其实已经连续低迷了好几年,2013年表面看好像很猛,但实际上货都压在经销商手上,这一两年又在拼命消化库存,恶性循环就凸显出来了。”
快消营销专家陈海超认为,从整体来看,中国白酒行业两极分化严重,中低端、区域性酒企发展压力更为巨大。
关于压力的来源,蔡学飞解释,区域酒企面临的首先是产品低端化,这与整个消费升级的酒水环境不符,不少酒企也做过高端化尝试,但存在资本的不足和品牌力较小的问题;其次,来源于白酒市场的挤压危机,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线酒企在调整周期结束以后,凭借品牌资本等和组织的优势,开始进行渠道下沉,下沉首先切割的就是区域酒企;另外,还有资本层面的紧迫性和经销商队伍偏弱等问题。
“无论是茅台还是五粮液,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三四线市场的渗透。”陈海超说,“拿五粮液举例子,它构筑的是从零售价10元到800元不等的白酒价格金字塔,也就是说,五粮液在各个价位上都会有子品牌,区域品牌面临的是五粮液子品牌对他们的挤压。”
对于一线酒企带来的冲击,林风坦言,“就说茅台吧,最近四年里,它最少有四十多款中低端白酒入市,低的只有三十多元一瓶,迅速掠夺了很大份额的市场。在我做代理的杭州,认识的有二十几家公司专门卖中低端茅台酒的,每家营业收入都不低。”
“大品牌的渠道下沉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贬身价做起了低端白酒,包装都差不多,价格低了谁都能消费了。” 林风认为,自己代理的区域酒蒙古王,是真正的纯粮酿造,在成本和工艺上高于同等酒水企业,降价是自贬身价,而提价无名,因为品牌影响力还不够。”
多种方式谋求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