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鼎兴、大爱无疆 ——中经公益在行动
大道鼎兴、大爱无疆 ——中经公益在行动
若镛/文
人应该培养极高的智慧,又须发挥普遍的同情。既要促使自己的精神往上提升,又不能无视于人间的痛苦、烦恼和罪恶。——方东美(1899-1977,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人类藉着理性的力量,从洪荒时代开辟鸿蒙,到现代文明狂飙急进,创造了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人类的依托和归宿永远只能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之上,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必然依存于有限的资源供给和发展环境中,人类种群的生存延续就必须能够在社群与自然之间良性交往互动,成为协调和谐的整体。
一、文明的自毁基因、社会进步与公益发展
现代社会强调生产效率,培养的是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社会文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惊人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但是人类现实中所遇到的基本和普遍性问题是难以逾越的,诸如生命死亡、文明没落和对欲望的无限追逐等等。
西方经济学理论前提就是:资源是有限的、人是理性的,通过理性的引导实现资源禀赋的最大效用。而在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的助力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心却变得越来越复杂。放宽历史的视界,我们能发现,人类每次把自身的欲望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时,总是把人类自身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战争就是最直接的表现——每当人们没有能力来协调资源、欲望和利益冲突之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消灭他者妄图达到目的。最终的结果,不仅隳灭了彼此,更重要的是迷失了性灵中仅存的沟通天地的能力,让欲望来征服所有一切的存在,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泯灭了性灵、只有欲望的人失去了任何的规则和界限。这便是文明的“自毁”倾向。
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批评过现代文明当中的“智慧与傲慢”——工具理性的傲慢。人类有限的理性是无法穷尽无限的世界,尽管现当代人类的智慧有显著进步,但是对于自然宇宙的认知、对于生命的理解,仍然只是处在起步阶段,此亦是《庄子》中所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之道,应是在共赢的条件下,人或者人的集合体才能找到持续发展的大道所在。正如著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所言“人应该培养极高的智慧,又须发挥普遍的同情。既要促使自己的精神往上提升,又不能无视于人间的痛苦、烦恼和罪恶”。
社会公益事业的肇兴便是以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力量来弥合社会发展的落差,也是将社会资源善意重构的社会保障机制。公益行动的大义,在于使接触此活动的所有人众在加深社会多元认知的行程中,获得灵魂之洗涤与境界之提升,对其生命有所启发,对社会文明有所延展。
二、中国特色的公益“大道”——让公益成为生命中的日常
中国传统文化以反思人的问题为途径,以求重新找回人类文明的深层意义,这种存在主义的抉择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现世。孔子为了找回先代圣王的文明,创造以礼乐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努力的结晶,促使他在当下生活着的人们身上去寻找“道”——这些至善至美道德典范的感受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庸》里有“道不远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表达的正是人类历史文化与自身生命的内在一致性。
中国人文传统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始终相信人具有创造性自我转化的能力,万物和自己息息相通,所谓公益成为生命中的日常即是此意。明代大儒王阳明讲“万物一体”,就是要将个体融入世界之中,个体是世间万物的一部分,世间万物也是自身的一部分,也就是一种“自利利他”的观念来思考问题。即使世界有“恶之华”,便要奋力去改正、保持一个纯净的世界。这种信念既不是浪漫主义的断言,亦非一种乌托邦式的观念。相反,这是历经艰辛始得的决断:经历了“百死千辛”,充分意识到到孟子“万物皆备于我”是一种经验的社会经验与宇宙真实。
在中国社会运行体系中,个人是社群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并始终将“仁义礼智信”作为思想与行为的标准。从先秦时代,圣贤们就以“仁以为己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样的积极入世精神来教泽生徒;乃至宋代大儒张载,更明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人生之圭臬。
在中国社会中强调个人和企业社团在整个社会中必须有所作为,个人和企业社团都是服膺于整个社会体系之内,失去群体则没有丝毫立足的空间。个人的道德修持、企业社团的文化建设,以及缘此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建立,之所以能够产生现实意义,也唯有在于能够保障整个社会群体的稳定架构与持续运作。
企业社团既是经济社会的存在又是文化的存在。当企业社团的发展进入社会文化空间,企业社团的社会历史文化生命也就开始了。企业社团在经济活动中选择、承继并创造着文化,一种特定的企业社团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延续、演进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传统。就中国社会而言,“仁义礼智信”这些理念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有条不紊运作的核心法则,是普遍性的、是在社会群体中理所当然必须遵循的,不能因循个人的情感而扭曲或更张,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公益大道就是人生之道,都是靠我们自身心灵的力量,在嘈杂纷扰的世相中经历、沉淀后,用行动将之呈现出来。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对立,从而升华对社会和生命的认知至于圆融无碍,亦即《大学》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求真至善,大道自现。
公益行动必然是一个经验性、系统性行为的具体化,从本质上说,它是公益精神和理念“真切”和“笃实”的表现。正如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录》中提到的,道是“人人可证,人人能行,证之于心为德,行出来便是道”,此亦公益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