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滴滴快的合体的背后

2021-08-08 02:00:36

 

来源:互联网

滴滴快的合体的背后

【中国经营网注】春节前夕、情人节当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神奇地“在一起”了。合并后的新公司估值或超过百亿美元,超过此前百度以9.1亿美元收购91无线的规模,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并购史的最大一单。那么这桩交易的真实动力是什么?合并后的企业真可怕吗?本文来自虎嗅。


在易到用车和滴滴打车那桩齐大非偶、不被看好的绯闻之后,滴滴和快的却喜结秦晋之好了,“伤心”的易到随即向商务部提出了举报,而冷眼旁观的神州专车也没有送上祝福,这段堪比偶像剧的感情纠葛背后,所折射的是当事企业很难向媒体倾吐的行业困惑和商业焦虑。

合并案宣布的这十多天以来,媒体对打车专车业务的未来格局已有很多解读,但往往基于特定的预设立场,又因为缺乏数据支撑,其实有诸多毫无根据的揣测。本文更多依据数据及商业逻辑来对此案进行一些辨析。

追问一:这桩交易的敏感与微妙处在哪?

对于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消息很多人最初的感觉是震惊,因为交易中存在一些正常商业思维难以解释的问题,特别是还有易到用车的乌龙绯闻搅局,而真相的复杂则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这桩交易究其实质是中国式公司治理、投资人商业谋划的混合产物。

首先当然是烧钱带来的成本压力。打车之战的补贴高峰出现在2013年末,那是移动支付快速成熟的关键时期,滴滴和快在最高峰时每天2000万美元的补贴即令钱多如山之腾讯和阿里也无法承受,亦如快的CEO吕传伟所说完全“不可持续”,2014年第一季度,腾讯已经基本停止了对滴滴的资金支持,在残酷竞争中快速失血的滴滴快的不仅令其创始团体骑虎难下,双方的财务投资人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窘之中,合并只是一种本能的自救。

合并的另一个驱动力是资本层面的。在高速迭代的资本模式下,新一轮融资已达7亿美元的滴滴和快的面临着与Uber一样的问题:以他们的烧钱速度,再想通过融资扩张已经非常困难,高估值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存在强大竞品、政策未明的情况下,因此无论是Uber还是滴滴快的,势必都会在2015年完成IPO,如果两家公司继续恶性竞争,既不符合投资人的利益,也会使融资风险大增。快的打车曾经吸纳了一嗨租车的2500万美元投资,作为回应,滴滴的程维曾经与神州租车有过接触,后者上市后荷包充盈,但因为正酝酿自己的专车品牌——神州专车,所以双方的会谈无疾而终。

事实上滴滴和快的秘密筹划合并已有数月之久,但在创始团队和大多数投资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合并却遭到阿里方面的顽强阻挠。由于担心掌握微信支付入口的腾讯在这次交易中获利更多,阿里一度对这桩交易有行使否决权的冲动。于是为人作嫁的易到用车适时出现了,并在这桩交易里扮演了一个颇为戏剧化的角色,滴滴通过放出与易到合并的“内幕消息”,变相对阿里施压,至少从结果看,这个中国式权谋还是相当成功的,无端入局的易到当然不肯配合,CEO周航在微信中直斥一切都是“胡说八道”,甚至向商务部发起了反垄断举报。

在公司治理上,滴滴和快的合并案使用了少见的Co-Ceo二元化共享权力结构,新公司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有利于避免恶性竞争,又保留了两家公司的优良基因,未来仍然可以平行而独立的开展业务,这纯粹是一个天真的谎言。二元化权力体制过去和将来在中国都不太可能取得成功,即使在古希腊的斯巴达,二王制也是有明确分工的,共和时期的罗马执政官可以有多人,虽然权力很大,但任期极短,在特殊时期,元老院仍会提名有无限权力的“迪克推多”。中国创业型公司需要的是不打折扣的执行力,Co-Ceo的松散化管理只能是自取灭亡。尽管合并之后滴滴和快的都一再强调双方的管理团队会留任,但事实是以吕传伟为代表的快的团队肯定会退出,新公司的所谓辟谣更像是为了稳定军心而许下的善意谎言。

在这桩交易中,腾讯和阿里最先完成了角色转换,他们的身份已从战略投资者转型为普通的财务投资人,虽然“二马”都在第一时间对新公司送上了祝福,但对公司的重要决策不再享有否决权,这可以让程维不再纠结于两大金主的恩怨情仇,独立自主地开展业务,但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曾经让滴滴和快的赖以成功的那种输血式支持将趋于弱化。

其次,新公司的控制权众所周知转入了滴滴系手中,但整个交易中刻意留连于聚光灯下的柳青与低调谨慎的程维,未来的权力分配与平衡还待观察。

追问二:滴滴快的合并后到底有多可怕?

从表面看,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滴滴和快的的合并将使中国出行市场诞生一个前所未有的巨无霸,新公司的市场份额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但真相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出行创新是科技圈的热门话题,但这一行的很多内部情况仍不为外人所知,诸如滴滴、快的、易到甚至Uber都不是上市公司,并没有义务公布他们的运营状况和财务数据,这也使得外间的浮议如雾里看花,很多挠不到痒处。

首先,Uber的情况完全不足以作为参考,因为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2013年,Uber已能做到1070万美元的单日收入,另遑论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Uber可以在毛收入中提取约20%作为净营收,反观国内,由于出行体验不成熟,滴滴们不得不逆向复制Uber模式,先进入相对成熟的打车市场,导致切入专车服务的时机过晚,再加上腾讯和阿里的推波助澜,使得恶性竞争成为常态,烧钱式补贴这种不正常的商业行为则长期存在。Uber的移动支付一直是用信用卡来完成,后来才增加Paypal这样的三方支付平台,而滴滴和快的主要是依赖微信和支付宝,乘客付给司机的车费很难被认定是滴滴和快的们的营业收入,在两家公司合计占有打车市场99.8%份额的情况下,这也是他们敢于不把合并案报请商务部的信心所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