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传承与创新 本土时计的崎岖崛起路

2021-08-08 01:52:34

 

来源:互联网

传承与创新 本土时计的崎岖崛起路

冷尘羽

机械时计的制作是个细致活,虽然做的是追赶、记录时间的仪器,但从设计到制作、装配、调试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相对于动辄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和德国制表品牌,本土腕表品牌还算是年轻派,虽在传承底蕴上略显薄弱,但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的创新之旅,创新与传承并进是所有坚持精密机械工艺的制表品牌都恪守的准则。

北京手表厂(以下简称北表)在创新上的辉煌业绩始于在中国钟表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第一只“统一机芯”手表样机试制成功。在经历“石英狂潮”洗礼的岁月中,北表与瑞士传统制表品牌一样趋于沉寂,直至上世纪90年代着手本土自产陀飞轮腕表的研制,预示着中国制作的高端机械腕表开始崛起之路。

此后,随着中华陀飞轮与精致珐琅表盘在巴塞尔国际钟表展上的惊艳亮相,北表已经具有自主生产微雕、深浮雕、珐琅、陀飞轮、三问、长动力储存等高级腕表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但在创新与传承这条路上,北表乃至其他本土的时计品牌仍旧面临着诸多崎岖困境。对此,笔者对话了北表技术中心主任赵振岭,这位在28岁就荣获“机械表机芯制作大师”的中国钟表行业最年轻的制表大师。

问:外界多评价国产表在国际上认知度不高,存在造型与机芯设计上多与瑞士品牌雷同,难有创新的问题。这是否是国产表面临的技术难题?

赵振岭: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北表所采用的机芯都是自主设计生产的,每年也在有计划的推出新品,从最初的陀飞轮到三轴立体陀飞轮,再到加入三问功能,在机芯创新上我们从未停滞。在表盘设计上局限于设计空间,我们会有自己的构思与调整,并不是所谓的效仿。

但说到材质创新,确实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可能也是其他国产钟表品牌都要解决的。这与社会对钟表行业的重视程度有关,在瑞士手表是支柱型产业,受到的关注度和各方面支持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的同行业。

问:机械钟表制作是一个极重视传承的行业,不仅是传承品牌还包括制表技艺。制表师在国内是否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如何完成技艺的薪火相传?这方面是否也是本土时计行业落后于瑞士的重要一环?

赵振岭:国内仅有两家院校开设了行业相关的专业,而其中还包括部分企业定向培训,更多的还是传统的“师徒”相授。机械表制作是手工密集型的制造业,相对成本高,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很大,但国内在行业里一直处于人才匮乏的状态。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行业的发展。

问:北表现在推出的产品在基础功能腕表和日历、局部镂空、月相等单一复杂功能之外,一跃进入了珐琅、苏绣艺术表盘和陀飞轮、三问等大复杂功能腕表,跳过了相对中端价位的计时码表、年历表等这一阶段,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导致还是其他方面的考量?

赵振岭:首先这取决于品牌战略目标的考虑,现阶段的产品线更能突出北表的工艺与特色,北表的产品多以商务表、正装表为主。其次也有部分原因来自生产能力的局限,中端表既有较高的技术投入,与高端复杂腕表相比又需要规模化的量产,这也是我们需要突破的。

问:国产腕表相较瑞士与德国的产品,另一项被挑剔的问题来自精准度的差异,并且没有相对权威机构参与的机芯技术与工艺上的认证。在这方面北表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赵振岭:精准度的差异一部分是由于设备相对老旧引起,同时还会与原材料的品质产生直接的关系。北表在尽量以自身的技术和后期的检测、调整在降低这种计时误差。我们内部对于成品的检测也有一系列具体的标准,调试检测后的精品上会有北表独特的“朱雀印记”,同时,我们也在推行“1000小时检测”,以求最大限度提升产品的质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