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O2O会否像电商一样黄掉?
百度O2O会否像电商一样黄掉?
【中国经营网注】正如同阿里在社交领域屡败屡战一样,百度在电商这个领域,也同样如此。本文来自21世纪商业评论。
2008年,淘宝封杀了百度,淘宝的商品很难在百度里搜索获得——这当然是阿里为自己的广告收入建立围墙,但百度不是很以为意。在百度看来,作为中国流量排名第一的网站,如果不能获取网店的广告收入,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商城呢?反正淘宝的核心逻辑是“流量分配”,流量,我百度还会缺吗?
百度随即推出了“有啊”,但在三年后,关闭了这个类淘宝平台。2011年4月,有啊卷土重来,成了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一年后,被整合进爱乐活,但后者2013年转型成一个导购网站,2014年又转回来做时尚类B2C商城,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行业影响力了。
百度的另一条线的电商努力是:与日本乐天的合作。2010年开始招商运作,然而2012年乐天就宣布关闭了合作项目乐酷天。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百度还尝试了“微购”和“百度Mall”。微购站倒还是在运作,百度Mall在宣称2015年6月正式上线后,直至今日,依然只是宣传图片。
百度始终做不好电商项目,BAT三强中的另外一家——腾讯——也没有得手,最终把自己的电商业务全部卖给了京东,并置换了京东的股权,去和阿里抗衡。但百度比腾讯还要糟糕,它的电商业务,连交付给第三方都没有太大的亮点。
百度的确是流量之王,依托强大的流量分配,搜索引擎关键字卖得不亦乐乎,可为什么在电商这个行当中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折戟呢?
很多人认为,百度没有“电商基因”。这句话不能说不对,但总是太泛。基因论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论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角逐,我慢慢意识到,是因为百度在电商行当上的失败,其实是支付这一领域的失败。
与京东不同,百度真正想做的电商还是类淘宝性质的“虚拟地产商”,这是由于它一贯做导流业务所决定的。但虚拟地产商的玩法,其实有很多业务环节是割裂的。比如说,商品是商家组织的,不是平台组织的。客服是商家完成的,不是平台完成的。物流是商家找来的,不是平台张罗的。如果说连零售最根本的支付都做得不好的话,整个平台,用户体验是四分五裂的。
阿里系做支付宝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买卖互信问题,非常类似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信用证体系——国际贸易和电商一样,都是远程交易。但支付宝同时也让平台得以控制零售上一个重要环节的体验。电子商务说到最后,还是现金流与物流。既然平台很难去控制物流,那么,现金流再不能控制,光靠信息流(还是个分配),很难做好一个虚拟地产商。
BAT角逐互联网金融,百度也拿出了它的武器“百发钱包”,但不得不说一句,乏善可陈。腾讯一开始也缺少进攻的武器,但依托微信社交场景,红包成了现象级产品,至少在绑定银行卡这个问题上,腾讯已无后顾之忧。
但百度的互联网金融之路依然很迷茫。在百度平台上,用户既没有购买东西的必要,也没有社交随喜的欲求,那么,只剩下一件事了:O2O。百度全力突击O2O,与它的互联网金融布局互为因果。
必须重视自己的金融业务一脉,否则,百度的O2O方略,依然有可能步它电商的后尘。毕竟,在O2O领域,支付被普遍认为是构建闭环中的重要一步。
(编辑:赵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