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薄膜太阳能领域的英特尔
做薄膜太阳能领域的英特尔
尽管汉能薄膜发电(0566.HK,以下亦可称“汉能”)依然在为复牌努力,但这家薄膜太阳能和移动能源领域的巨头,却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
2018年3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发布的2017财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1.47亿港元,同比增长约37%,实现净利润约2.61亿港元。这是自2015年受停牌影响导致亏损后,汉能薄膜发电持续第二年实现盈利。近两年来,汉能方面基于薄膜太阳能技术,已经在移动能源、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汉瓦、工商业发电、光伏农业扶贫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产品、应用矩阵。
从运营策略来看,汉能薄膜发电已经从一家售卖产品的公司转变为一家售卖综合解决方案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公司。2017年12月15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执行董事、CEO司海健在北京宣布推出汉能“新型生态城市”综合解决方案,还宣布推出绿色建筑、绿色园区/特色小镇、绿色交通、绿色政务等八大行业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3月26日,贵州铜仁市政府与汉能薄膜发电举行了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这标志着汉能“新型生态城市”综合解决方案迎来首个落地城市。
汉能薄膜发电“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为什么能在3个月之内快速落地?移动能源战略又将如何推进?如何实现移动能源和综合、行业解决方案的“两手抓”?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执行董事、CEO司海健。
落地铜仁
《中国经营报》:2017年12月15日,汉能推出“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的时候,铜仁市政府相关领导也在现场。今年3月26日,“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在铜仁宣布落地。中间3个月发生了什么?
司海健:在推出“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沟通和交流,酝酿合作是去年10月,到今年3月落地,实际上经历了半年时间。
在交流的初期,我们的思路是利用创新技术,提供汉瓦、汉墙、汉路等单个产品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包括移动能源的产品,给城市局部带来好处。但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所以我们开始筹划综合解决方案,并从顶层设计角度把“新型生态城市”进行系统化。
“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比较成熟的时候是在去年12月。推出之后的这3个多月,我们主要是按照解决方案的框架去寻找匹配项目,截至目前,已有超过60亿元的项目比较具体化了。比如在政府、医院、学校的公共建筑上应用分布式屋顶等,也包括一些生活场景,比如在公交站牌上应用我们的移动能源产品,这些都在我们首批项目中。与铜仁市政府的签约仪式其实是个落地签约仪式,是双方开始合作的表示,今后要加快工程实施。
《中国经营报》:超过60亿元的项目,是由汉能薄膜发电一家公司实施,还是与其他公司一起推进?
司海健:项目不是由汉能一家实施的。我们与铜仁市政府共同找出这些项目,而且这些项目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率,接下来会有社会资本进来投资这些项目。
汉能在其中的第一大作用是规划,这些项目主要基于汉能薄膜太阳能核心技术进行规划设计,植入薄膜太阳能产品,让普通建筑、普通园区装上薄膜太阳能之后变成绿色建筑、绿色园区,这些项目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具体操作由汉能完成。而在具体落地方面,汉能其实是总承包的角色,找到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然后和他们一起共同实施,在3月26日的签约仪式上,我们已经签下6家。
《中国经营报》:在合作过程中,铜仁市政府做哪些工作?汉能哪些产品将得到应用?项目实施时间有多长?
司海健:政府会做几件事情:一是项目挖掘,帮助汉能规划设计团队寻找可以植入薄膜太阳能技术的项目,也就是从普通行业变成绿色行业的项目;二是项目推介,和汉能一起向社会资本推介这些项目;三是提供项目引导资金,因为项目落地在地方上,外来投资者会有一些担心,所以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上的平台公司会对项目进行引导,然后去吸引社会资本和银行资金,最终完成这些项目。这些项目是很好的资产包,本身可以上市,也可以卖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汉能全系列产品都可以应用。举例来说,关于绿色建筑项目,屋顶材料可以用我们的汉瓦,也可以用我们的分布式屋顶,立面可以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材料,路面可以是我们的太阳能路面。同时,在生活场景中,比如智能公交站牌、太阳能汽车、太阳能背包以及与景区结合的太阳能帐篷等,都可以植入进去。
至于项目实施的时间,目前已经确定的项目当中有短有长,短的两三个月就可以完成,长的在两年之内也可以完成了。
《中国经营报》:我看到汉能的“移动能源+”创新创业平台也同时在铜仁市落地了,这跟“新型生态城市”解决方案的落地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