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站在精品与大众的十字路口
知乎站在精品与大众的十字路口
“知识付费几乎是知乎唯一的机会。” 一位接近知乎内部的人士高翰(化名)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广告早就被业界认为不是那么性感的收入模型了。”
本报记者了解到,广告业务虽然当前仍是知乎商业化变现重头,但知乎现已显露出打造相对标准化的知识付费业务体系的野心。
据本报记者梳理:2016年,知乎推出Live(互动分享会)和书店(电子书)。
2017年,知乎走向知识淘宝(或称知识天猫)之路。该年5月,推出“知识市场”入口。通过该入口,可找到Live、书店、付费咨询(线上语音解答)这三类付费购买的产品。同年11月,知乎上线类似专栏的“私教课”。
2018年,知乎将“知识市场”改为“知乎大学”,本报记者注意到,通过“知乎大学”入口,可进入“课堂”与“读书会”两个分类。“课堂”涉及职场成长、心理情感、培训考试等9类课程,产品形式主要是Live与私家课;“读书会”涉及与人文艺术、商学院、职场成长等7类有关的音频、电子书等付费产品。此外,知乎上线了会员制,价格为348元/年,购买后可看各类产品。
试图体系化
曾任知乎战略顾问的方军认为,知乎此次将自身的知识服务业务从“知识市场”重命名为“知乎大学”,是一次既小也大的尝试。
方军表示,知乎把自身的知识服务业务曾视为一个“市场”,或用类比的说法是想做“知识天猫”,连接知识生产者与知识消费者。现在,它改名为“知乎大学”,则意味着在调整自身定位,试图提供更体系化的知识。
在谈及知乎此前定位时,特许金融分析师、风险投资人,同时也是知乎大V的褚自航认为,作为内容社区,知乎做知识付费具备可行性。他表示,知乎曾近似知识淘宝的定位有些宏伟,因为知识的非标性很强,恐难执行。他对记者提到,曾被寄予期待的知乎的Live实际很依赖知乎官方资源进行推动。
褚自航肯定了另一款知识付费产品“得到”(知识服务平台)的精品课模式。“得到”以标准化的音频形式输出知识,不需要互动,尽管SKU少,但较为高效。
在高翰看来,当前,知乎是在正确的路上。
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
喜马拉雅FM内容合作方——他山石智库的工作人员贺嘉玚向本报记者提到一个知识付费金字塔:塔顶提供量身定做式的一对一咨询服务;第二层是做深度学习的传统教育;第三层是提供轻付费的碎片化知识;塔底是提供娱乐性、趣味性的免费内容。
知乎、喜马拉雅FM、“得到”这类互联网产品做的是第三层。
贺嘉玚提到,知识付费模式得以成型的原因之一是通过社群运营等方式,能够提供给用户获得感、陪伴感。
启明创投曾投资了知乎和“得到”两个平台。其创始合伙人黄佩华此前对本报记者提到:“知识付费不像教育行业,更偏出版和媒体属性,重在传播快速变化的碎片化、多元化知识。看个人的选择,跟商学院比,内容付费产品更轻,不过比较适合白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知乎的核心基础是问答社区,曾有过不少精彩回答。广告变现方式之外,有利用自身内容优势变现的基础。
在高翰看来,知乎目前只剩通过提供知识服务的方式来变现。
本报记者此前在《“变味”的知乎:商业化之手强插广告》一文中详细报道了知乎广告业务如何运作,据了解,知乎已经搭建起广告体系,并专门为此成立商业化事业部,已被营销界视作一条传播渠道。
知乎内容变现的探索实际不晚,从2016年就已经起步,但是知识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它无法像出让广告位这么简单。
在方军看来,在知识付费上,知乎与“得到”一样,是定位调整先于产品改革。如上述本报记者所梳理,知乎当前的主要产品形态仍是过去两年发展出的Live小讲、私家课、读书会、电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