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转亏 “三洋”商标到期 惠而浦中国遭遇“阵痛期”
业绩转亏 “三洋”商标到期 惠而浦中国遭遇“阵痛期”
本报记者 北京报道
惠而浦公司“努力实现美国家电百年老店的中国梦” 再现震荡。
日前,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而浦”,600983.SH)发布《关于三洋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到期的公告》,称“SANYO”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于2019年10月23日到期,过渡期为6个月,期内公司可继续生产和消化标识有“SANYO”商标的成品和半成品库存。值得一提的是,三洋品牌是惠而浦旗下的“利润奶牛”。
此前,惠而浦方面已在公开场合表示不再续签三洋商标。三洋商标到期给惠而浦公司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已然显现。在2019年8月披露的半年报中,惠而浦称,报告期内,惠而浦在整体市场需求低迷和三洋品牌切换带来的影响下,公司冰洗产品市场占有率呈现短期下滑趋势,对公司经营影响较大,业绩同比下滑。
10月30日,惠而浦披露了2019年三季报,业绩亏损阴霾仍然未散。三季报显示, 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9亿元,同比下降11.9%,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实现归母净利润-6920.9万元,上年同期为3.5亿元,同比下降119.53%。
就三洋商标到期公司如何进行品牌切换,以及惠而浦未来如何对旗下三大品牌进行梳理相关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致函惠而浦董秘方斌,其未对上述问题予以正面回应,称建议联系公司市场部。随后,惠而浦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称:“与三洋不再续约符合惠而浦在华发展的品牌聚焦战略。”与此同时,惠而浦在公告中提到,三洋商标许可合同对惠而浦中国授权的生产和销售产品仅限于洗衣机及微波炉。“公司正在大力加强惠而浦等品牌投入和渠道建设,积极防范许可合同到期可能产生的经营风险。”
丧失“利润奶牛”
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公司与中国的故事始于1994年。公开资料显示,惠而浦中国前身是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合肥三洋”),成立于1994年11月,是由原合肥荣事达集团公司、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等共同投资并由中方(合肥市国资委)控股的中日合资企业。
2014年,美国惠而浦收购合肥三洋,成功变身“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惠而浦以原合肥三洋为平台,整合了惠而浦原先在中国市场的研发、品质制造和销售团队。同时,借助收购合肥三洋,惠而浦获得了“三洋”“帝度”“荣事达”三个品牌,产品线也从洗衣机、冰箱,延伸到厨房电器和生活电器。
旗下拥有“惠而浦”“三洋”“帝度”“荣事达”四大品牌,曾被惠而浦认为是其征战中国市场的一张王牌。只不过,这张王牌并未产生较大拉动效应,名义上的四大品牌事实上并不完全“受控”,这让惠而浦在市场竞争中备受掣肘。
据了解,三洋的品牌所有权在日本家电制造商松下手中,帝度是中日合资公司的产物,而荣事达则是在合肥市国资委手中,由惠而浦公司租赁使用。与此同时,惠而浦品牌本身由于历史原因,其空调、热水器、小家电等产品上的品牌使用权在苏宁手中,于是便导致了惠而浦空调等产品只在苏宁出售的情况。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如何重新整合公司旗下四大品牌,成为摆在惠而浦面前的一个艰难挑战。
如今,三洋品牌已正式宣告脱离惠而浦四大品牌矩阵。对于三洋商标授权到期对公司的影响,惠而浦方面在公告中表示,许可合同对惠而浦中国授权的生产和销售产品仅限于洗衣机及微波炉。惠而浦中国目前的微波炉业务主要以惠而浦品牌出口美国及欧洲为主。标有“SANYO”商标的洗衣机产品则从2017年起在公司销售收入占比中逐渐降低。公司正在大力加强惠而浦等品牌投入和渠道建设,积极防范许可合同到期可能产生的经营风险。
值得一提是,三洋品牌洗衣机对惠而浦的营收贡献较高。伴随着三洋的退出,惠而浦未来的发展或将再添变数。家电产业分析师洪仕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公司运作板块来说,惠而浦中国以前还有四个品牌做一个叠加,如今砍掉一条腿,另外三个品牌又并不强势,以后发展难度会更大。”
惠而浦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在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未来惠而浦将进一步聚焦资源、加大投入,利用合理的品牌矩阵和差异化的品牌组合,大力发展旗下惠而浦、帝度和荣事达品牌。
上述惠而浦市场部负责人进一步指出,公司对“惠而浦”品牌重新进行了定位与升级,将深入挖掘中国消费者在健康方面的痛点及需求,建立健康科技与惠而浦之间的品牌关联。
帝度品牌方面,将继承三洋品牌核心的技术与品质,力求成为惠而浦集团旗下的年轻新锐品牌。“帝度品牌强调个性化、外观设计时尚、高性价比的产品体验,其产品价格定位相比三洋品牌略高。”荣事达品牌则被惠而浦定义为为消费者打造“持久耐用、物有所值、务实”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