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突围“芯迷宫”:技术向左,市场向右?

2021-08-07 18:52:59

 

来源:互联网

突围“芯迷宫”:技术向左,市场向右?

本报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突围压力之下,规模急剧增长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来到了十字路口。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自年初截至10月以来,全国新增芯片企业注册量已达1.2万家,同时已有近万家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加入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业务。目前,全国共有芯片企业总数近5万家。相较之下,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年增芯片企业总数不到百家。

几近指数级扩张的背后,资本的激励被归为主因。今年7月16日,被视为中国半导体业“全村的希望”——中芯国际(688981.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开盘市值便超过7000亿元。

令人咂舌的数字凸显了举国资本对于中芯国际的期待。由于其主营业务与目前全球第一大芯片制造商台积电(NYSE:TSM)类似,且其掌握的芯片生产工艺已达14nm,是国内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芯片代工企业,因此中芯国际被视为中国突破芯片断供的秘密武器。

而从更宽泛的视角看,倾国之力投注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则被看作依靠技术驱动产业的缩影。面对华为断芯危机,中国一直在寻找破解“卡脖子”的办法,为了迅速弥补短板,由国家主导大力投资攻坚芯片生产与制程技术,一时成为共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据媒体报道,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分布于我国江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5省的6个百亿级半导体大项目先后停摆。烂尾潮下,反思的声音渐起,呼吁产业放弃追求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技术创新路线,回归商业需求驱动,壮大市场份额以换取追赶时间与空间,成为硬币的另一面。

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也再次将产业应如何发展的困惑抛诸舆论: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对于危局与机遇并立于前的中国半导体业而言,路线共识已经变得愈加重要。

重回“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

“这两种思路,其实三十年前就有了,前者是‘技工贸’,后者是‘贸工技’。”上海芯翼信息科技市场总监陈正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彼时这两大技术路线也是业内争论的焦点,前者典型代表是华为,后者则是联想。

记者了解到,所谓“贸工技”,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贸易、生产、技术三大环节。“贸工技”与“技工贸”二者之别在于企业在战略布局中对于三者的重要性排序。

在“贸工技”企业,市场排在第一位,不仅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研发的方向也以市场需求来驱动;而在“技工贸”企业中,技术研发创新则占据首要位置,生产和贸易都必须服膺于技术研发成果,并负责推广后者。

1994年,通过汉卡、程控交换机、微机起家的联想风头正盛之时,两大核心人物柳传志与倪光南却就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分歧,时任总裁的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打造,以图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总工程师倪光南则主张倾力走技术路线,选择自研芯片作为主攻方向。最终倪光南出走联想,柳传志胜出,并将“贸工技”的烙印深深刻入联想的公司战略中。

而几乎同一时期的华为,则在早年依靠“引进产品,国内推广”的代理战略发家后,逐渐放弃了“贸工技”路线,转而将营收所获取资金中的相当比例用于技术研发。从1993年成功开发第1块数字ASIC芯片用于建立华为口碑的首款产品——C&C08交换机后,华为坚持不懈地走“技工贸”路线,由此开启了问鼎全球通信市场的征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