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路径悬疑
小米造车路径悬疑
本报记者 李昆昆 李正豪 北京报道
经历多轮造势之后,小米造车终于官宣落地了。
3月29日、30日晚间,小米连开两场发布会,创始人、CEO雷军29日发布会中途称病告退,一天后的30日下午,小米集团(01810.HK)发布自愿性公告,同时也通过雷军微博正式官宣造车消息,声称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预计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30日晚间,雷军在最后半小时披露了关于造车的心路历程。雷军表示,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造车将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在中文互联网上,网友们戏称“雷布斯”变成了“雷斯克”。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小米造车的市场传言曾经多次出现,每一次传言出现,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徐洁云都出面辟谣:“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正因为此,3月30日下午开始,朋友圈的业界同仁都在“坐等徐洁云再次出面辟谣”。
但《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权威信息源获悉,此前盛传的小米和长城合作造车一事,实际上仅仅是接触过,并没有实质性的合作谈判。
记者注意到,小米造车消息发布以后,小米集团股价3月30日尾盘瞬间拉升,涨幅为2.2%。近期小米造车传闻流出时,股价也多是直线拉升,涨幅一度超过12%。这至少表明,资本市场对小米造车还是有所期待。
记者多方获悉,小米造车团队目前已搬至产业园内A栋一起办公,小米内部多个团队的负责人已经加入,雷军兼任CEO,不过具体由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王川负责。另外,早在2013年小米就开始对汽车领域布局,2015年至今申请的汽车相关专利已达800多件,但多集中在通信、传输、导航等与智能座舱相关的领域。
与华为再三重申“不造车”但是会开展Hicar、激光雷达等相关业务不同,雷军虽然官宣小米造车,但路径及业务边界仍存在诸多悬疑。比如小米押注电动汽车领域的真实意图、究竟如何造车、定位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车”还是跳脱过往窠臼直接定位中高端汽车等,仍有太多疑问有待解答。或者,留下悬疑正是小米的战术与策略?
100亿美元够吗?
小米在公告中表示,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表示,这些年来,在小米高管会上也偶尔讨论过几次。“直到今年1月15日,我们开始认真调研。”雷军的底气在于,小米现有现金储备1080亿元,小米造车所有的钱都由小米出,进军造车亏得起。
不过,不管是首期100亿元,还是10年100亿美元,对于“烧钱”的造车行业来说,可能真算不上巨资。
财经评论员谭浩俊告诉记者:“雷军认为小米亏得起。1080亿元,在一般企业和一般人眼里,当然是天文数字了。但是,对汽车企业来说,动辄几百亿元的投入,可能都会打水漂。而1080亿元,能否真正亏得起,还真的很难说。因为,对造车来说,面对的可能不只是亏,还有重金砸下去就没有什么效果。”
据外媒统计,2014年成立的蔚来汽车至今融资总额已超96亿美元,其中2020年融资就达61.1亿美元。小鹏汽车融资总额也达到了77亿美元。蔚来创始人李斌曾直言,没有200亿元不要造车。
另有数据显示,2020年蔚来、理想、小鹏汽车分别交付了43728辆、32624辆和27041辆电动汽车,而且均已上市,目前各家的现金储备都在300亿元以上。
一位数码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现阶段,我觉得小米造车的投入力度不太够,当年乐视首笔投入也是差不多规模。如果仅是做产业链某个环节,比如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核心硬件等,倒是够的。”
雷军也坦言,他们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百亿级的投资,三五年才能见效。“这对小米不是一个小的风险,但十年创业的小米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目前小米有了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有最好的智能生态,还有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
怎么造:代工or自产?
下了决心和有了钱,接下来摆在小米面前的是怎么造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科技企业入局造车的模式主要有代工、合资合作、自产。
滴滴、苹果等的定制化汽车就是采用代工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借助于车企自有的设备技术,可以实现最快的规模化生产且质量相对也有保证。这也被外界认为是小米将来最有可能采取的模式。
相对而言,百度和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则采取合资合作模式,与车企共同成立公司造车。去年底,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共同成立智己汽车;今年3月2日,百度与吉利汽车共同成立集度汽车。还是借助车企造车,不过互联网巨头们的参与度更高,也有更多话语权,对其资金技术各方面要求也更高。
还有就是像特斯拉、小鹏等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一样,自建工厂、自主造车。从目前小米本身在汽车技术、人才、专利等方面的积淀来看,这种可能最小。不过,有意思的是,小米已和很多新能源车企建立了一定合作,比如小米手表能够作为蔚来车主的智能遥控器,小米手机可以充当小鹏和比亚迪的车钥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