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计算能否解决“数据孤岛”难题?
隐私计算能否解决“数据孤岛”难题?
本报记者 李静 北京报道
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必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大幅度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经济转型,催生新业态。同时,对数据的采集、管理、交易、分析等业务也正在成长为巨大的新兴市场。
“但需要清醒看到的是,发展数字经济我们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不少困难,其中数据的共享开放便是首当其冲的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在2021腾讯大数据高峰论坛上说道。
放眼全球,同样都面临数据共享开放的难题,不同系统、不同组织之间的数据共享开放程度较低,进而带来了数据孤岛问题——海量的数据相互阻隔,难以进一步融合碰撞释放潜能。
大热的隐私计算技术成为当下突破数据孤岛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腾讯数据平台部总经理蒋杰在接受《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通过隐私计算打破人为的顾虑,让数据孤岛现象慢慢消除。”
神奇的隐私计算究竟如何平衡数据共享开放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关系?目前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数据孤岛背后的影响因素
数据孤岛普遍存在于所有需要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的系统之间,包括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能不能共享、不同公司之间的数据信息能不能共享,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数据能不能共享等等。
梅宏认为,数据孤岛现象的背后,既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认知方面的原因,还有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考虑。
2019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对外公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在2019年,七成左右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和个人网上活动信息均遭到泄露。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被泄露;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 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被泄露。近半数的网民个人通讯信息(即时通讯记录、手机短信等)被泄露。2019年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诈骗信息、诈骗消息等原因,导致网民总体损失约805亿元。
近年来,关于用户隐私泄露、数据违规的负面事件频频登上热搜,公众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越发关注。国家也正在制定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提供保障。
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在数据共享之下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如何平衡数据共享开放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关系,是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国家层面需要加紧建立数据资源的确权、开放、流通,以及交易相关的制度,促进以安全为前提条件的数据流通和融合。而在行业和组织层面应该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各自建立相应的行业制度和规范,推动行业企业内外的数据协作,打破不同组织、不同系统之间的数字壁垒,为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奠定基础。” 梅宏说道。
隐私计算成热点技术
如今,不少企业已经在技术层面探索打破数据孤岛,隐私计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