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海淀城市大脑”上新 城市级操作系统仍在起步期

2021-08-07 18:11:55

 

来源:互联网

“海淀城市大脑”上新 城市级操作系统仍在起步期

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数字时代中,城市如何高效运转、智慧化管理,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考验。北京市海淀区历时两年多,率先交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性落地成果,初步在体制机制的建立、基础技术和共性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上实现突破,与此同时,包括公共安全、城市交通、城市管理、生态环保、智慧能源5个主要场景中,55项智能业务实现落地应用。

6月15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科大脑CEO李浩浩、旷视科技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处采访获悉,海淀城市大脑项目于2018年启动,2019年初完成了从机制到建设的顶层设计,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底,海淀城市大脑落地应用覆盖55项智能业务场景。今年,海淀城市大脑进入第三个阶段,针对城市治理的痛点和难点,进一步推进广度和深度建设,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将海淀城市大脑建设成全国样板工程。

智慧城市:AI行业的新基建“红利”

付英波表示,对于旷视科技等人工智能(AI)公司来说,智慧城市“是巨大的新基建红利和机会”,这是因为,城市大脑发展很多年,在各地拥有不同的称谓,本质上,智慧城市主要是解决城市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这三个层面的问题。

记者查阅旷视科技申请科创板上市的招股书等相关公开资料注意到,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是该公司重点深耕的三大赛道之一,最早于2015年开始布局,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里,城市物联网的营收贡献占比超过64%。从交付方式来看,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通常以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其中底层算法、操作系统等核心软件由旷视科技自主研发,硬件产品部分自产,部分通过第三方采购或生产。除了旷视科技,智慧城市吸引了众多云计算厂商、AI公司、IT设备厂商、互联网应用厂商,以及产业联盟等多方力量的参与。

付英波告诉记者,旷视科技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是一个标准化的服务,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那么,底层解决方案的标准化,是否意味着智慧城市的同质化或一致性?

作为海淀城市大脑建设运营服务方的中科大脑公司CEO李浩浩认为,城市大脑与人类大脑是一样的,虽然获取外来的信息可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城市大脑设计理念导致加工信息后形成的分析和决策是不一样的。在城市场景下,每个城市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一样,老百姓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千城千面”是必然的。

以海淀区为例,城市生态环境是老百姓比较关注的话题,民生建设需要精细化的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务;但是在一些资源型地区,城市大脑首要解决的是如何给传统产业赋能升级,如何确保生产更安全、产能更高效;而对于一些旅游型城市,城市大脑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打造综合生态,不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此停留、消费,还要吸纳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实现多元发展。

李浩浩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技力量的参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城市大脑是一个持续建设的过程,接下来将要在垃圾分类、助力残障人士,以及公共卫生、大健康等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城市级操作系统仍在起步阶段

尽管智慧城市在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加速落地,不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李浩浩坦言:“今天的城市大脑更像是处在襁褓阶段的婴儿,刚刚开启了它的智慧化进程。”

未来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应当补齐哪些短板?付英波从数据、算力、算法等层面进行了解析。

在他看来,城市大脑的建设,首先就是要感知城市,把整个城市由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能进行孪生建设。但是从数据角度看,由于传感设备的成本问题,城市感知远未达到应有的密度和精度。“比如每个城市地下都有大量管网,是城市生存的血脉,这些管线的检修与维护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很好地应对防汛、污水治理、能源使用等问题。希望未来五年看到更低成本、更好的传感技术能够落地实现。”

其次,算力与算法仍在相互促进中不断演进,但在国内,无论是芯片产业的发展还是操作系统的中台建设,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次,从应用的角度看,未来的智慧城市还有更大的空间需要探索和落地。一方面是to B的经济、工业活动的生产空间,这是比城市管理更具想象力的领域;另一方面是to C的场景,包括家庭、汽车等个人生活空间,与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同样需要技术来助推变革。

(编辑:吴清 校对:颜京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