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年金保险成机构“吸金”利器

2021-08-07 17:25:52

 

来源:互联网

年金保险成机构“吸金”利器

“134号文”针对人身险产品的整顿,自2017年10月1日至今将满一年。

这一年中,“回归保障”“产品调结构”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各家险企,特别是人身险公司的业绩报告及日常报道中。

可以说,“134号文”近乎颠覆了各家险企的产品体系。或基于保费规模压力、销售队伍的营销习惯以及被万能险培养出的客户理财诉求等多种原因,在过去的一年中,众多险企选择大力销售年金保险。

而与此同时,承诺高收益等销售误导和纠纷不断发生,仍旧成为人身险投诉的主因。

主力销售险种

彼时,随着2015年初保险费改的开启,给万能险产品带来了发展契机——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完全市场化。从此以后,万能险凭借不断飙高的结算利率,销量实现井喷,也给消费者造成保险产品等同于理财产品的印象。

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监管重点管控万能险的发展规模,万能险保费下滑。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人身险公司方面,万能险占比19.95%,下降16.9个百分点。

实际上,年金保险和万能险一直以来都是险企“开门红”的主打产品,直接影响险企全年的保费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年金保险大多可满一年返还,甚至满月返还,相当于“即买即返”。年金险、分红险每年返还现金,一般这些现金都是进入附加的万能险账户进行二次复利生息,分为“每年低固定返还+不确定分红+万能账户”或“每年高固定返还+万能账户”,此种形式的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为规范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切实发挥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回归保险本源,防范经营风险,监管相继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被称作“史上最严”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保监人身险〔2017〕134号 (即“134号文”)直接扼住了快速返还理财产品“咽喉”,规定快速返还的理财产品在10月1日之前,全部清理下架,倒逼险企调整产品结构,从轻保障、重投资类产品转向重保障且长期保障型产品。

随着险企产品转型调整的不断推进,险企“年金附加万能”产品结构逐渐演变为“年金+万能”双主险组合计划。万能险在受到严管情形之下,年金保险产品通过拉长期限,继而成为独立支撑险企保费规模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2017年年金保险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461.4亿元,同比增长86.4%,占互联网人身保险收入的33.4%,成为仅次于寿险的第二大互联网人身保险险种。其中,非养老年金保险共实现规模保费384.5亿元,同比增加2.5倍。

专业人士认为,年金保险和万能险一直是险企销售强项,万能险一直被视为理财产品,年金保险因储蓄性强,被视为保障类产品。在万能险受到监管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因年金保险的件均保费远远高于其他险种,能给险企带来大额现金流,要保证现金流、保费规模,年金保险便成为险企销售发力的首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