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马明哲写给平安30年:初心不改 奋斗不息

2021-08-07 17:17:21

 

来源:互联网

马明哲写给平安30年:初心不改 奋斗不息

文/罗佳

30年前的5月,《深圳特区报》上登出过一份成立大会邀请函,新成立的中国平安曾以这样“高调”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诞生。

30年后的5月27日,自诩平安“首席推销员”的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发表平安成立30周年司庆致辞。在这篇题为“铭记初心:我是一名保险推销员”的致辞中,他既没有炫耀业绩,也没有大谈战略愿景,而是从一个保险从业者的角度,带公众重新认识了他眼中的保险业。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政策对保险服务消费的激励,市场规模可预见还将逐年增长。站在行业爆发的前夜,马明哲在致辞中发出的初心之问:“何为保险,为什么做保险?”给中国平安乃至整个行业注入了一针清醒剂。

逐初心不改

早在公元前916年,在《罗地安海商法》中,就已经出现了保险原则的雏形:“一人为众,众人为一。” 互帮互助、分摊风险的背后,是源于参与者对家庭的责任。

几千年来,保险已经演化出千百种形态,成为一个每天有天量资金流通的行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从业者能否在巨大的金钱诱惑下依然坚守保险初衷呢?

作为一名业界老兵,30多年前读到的胡适先生的一段话一直让马明哲铭记于心:“保险,只是今日做明日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小时做儿女长大时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不能做到这三步,不能算做现代人。”

这段话说明保险的真谛在于帮助人们未雨绸缪,在旦夕祸福之间,有尊严的面对困难和灾难。但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生老病死的话题通常是不吉利的,这也使得创业之初的保险人面对的第一个难题不是推销产品,而是向大众普及“何为保险、为什么需要保险”。

回忆起当初的出发的决心,马明哲在致辞中这样写道:“最早的保险业拓荒者都非常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我们推销的不仅仅是一个保险产品,更是一份对亲人的关爱和责任,一份对未来的保障和承诺”。

这份承诺意味着要帮助数万家企业在灾后恢复生产;帮助数十万家庭获得重建家园的力量;意味着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后现场:“5·12”汶川大地震、M370马航飞机失联、东方之星客轮倾覆……每一个现场,除了救死扶伤的医生、抢险救灾的官兵,还有那些忙碌着的保险从业者的身影。提供心理疏导、贴身照顾、安排就医、亲属探视……这让同为金融业的保险,相比其他业务更多了一份温度。

温度,这正是区别保险人与其他金融业务从业者的标签。

知躬身自省

有温度的行业,自然与人靠得更近,知冷暖,更懂责任的意义。

保险业在中国真正起步不过三十几年。弹指30年,刚到而立之年的中国平安走过的路几乎浓缩了中国保险业从恢复到逐步走向市场,从陌生到逐渐被认同,从一种业务到一种观念被逐渐接受的全部历程。

站在万亿市值之巅,这一次马明哲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反省客户对于保险业者的负面看法和评价。在他看来,外界对于保险从业者的片面看法来自三个原因:一是专业技能不精、推销方式欠妥,没有充分理解客户的感受,没有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简单推销的结果;二是少数推销员存在道德操守和诚信问题,即为了个人私利不惜牺牲客户和公司的利益,损害了行业形象,导致不少客户不再信任公司,甚至拒绝相信保险;三是公司的管理和教育还不到位,在这点上公司有责任帮助大家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培养精湛的专业技能,掌握正确的推销方式,搭建成功的舞台,赢得客户与社会的尊重与信任。

这三个分析都源自于对行业自身的反思,马明哲不回避企业的这些问题,尤其是反映在个人保险从业者身上的问题。

知反省,知进退。当一个人进入而立之年,意味着意识独立,人格自立。当一家企业进入而立之年,意味着什么?马明哲的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正视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不逃避问题,不忘记初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