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新力金融两年收购折戟 海科融通上市抉择承压

2021-08-07 15:57:25

 

来源:互联网

新力金融两年收购折戟 海科融通上市抉择承压

延宕两年后,新力金融(600318.SH)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海科融通的漫长收购,以被收购标的“悔婚”而告终。

3月26日晚间,新力金融发出公告称,根据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对方的意见,决定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不再以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海科融通全部股权。根据公告,3月23日,新力金融控股股东新力投资收到收购标的海科融通的控股股东“海淀科技”《通知函》,称“基于海科融通与新力金融在2016年7月开始重组一事历时较久、市场环境变化较大、且与最初的规划存在不确定的风险,经海科融通股东审慎评估,决定终止此次重组”。

一方是近年来频频谋求卖牌“变现”的老牌收单机构,一方是身处转型重压下希望靠金融重获资本市场垂青的上市公司,这场收购堪称一拍即合。但在漫长的收购过程中,丛生的波折让契约精神和耐性在利益诉求面前终落下风。

对新力金融而言,如何收拾收购失利这个烂摊子并扭转业绩亏损的现状是当务之急。而摆在海科融通面前的抉择同样紧迫:蹉跎三年之后,是继续寻找买主谋求变现,还是背水一战冲击IPO,需要尽快决断。

三年两度“卖身”未果

在接触新力金融之前,海科融通的曲线上市之路就已经开始。海科融通成立于2001年4月,2011年获得全国范围银行卡收单支付牌照,作为具有国资背景的老牌第三方支付机构,其近年来谋求“变现”的动作十分积极。

2015年9月,上市公司永大集团(002622.SZ)(2016年10月已更名为融钰集团)宣布启动对海科融通的并购事宜,彼时的初步协商交易价格为29.69亿元。但由于2016年初,资本市场对于涉及互联网金融的重组、定增的态度风云突变,又叠加互联网金融整治浪潮,在当年7月,永大集团因“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着监管政策的重大不确定性”终止了该项重组。

但在这一过程中,海科融通已经快速寻觅到新的买家——从水泥业务转型金控业务的新力金融。新力金融前身为巢东股份,2016年通过重大资产出售,置出主营的水泥业务,进一步聚焦融资租赁、小贷、融资性担保、典当等类金融服务业。

根据新力金融相关公告透露,海科融通与新力金融在2016年7月便已经开始接洽。当年10月,新力金融即披露将以“现金+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海科融通100%股权,根据当时的《资产评估报告》,以2016年7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海科融通彼时100%股份的评估价值为24.98亿元,估值与此前永大集团给出的收购价格相比已缩水超过4亿元。

或许是为了快速谋求“过会”,在此轮收购中,海科融通不仅降低了收购价格,还剥离了可能存在监管风险的网贷、众筹等业务。2016年10月,海科融通将旗下众信金融、众信众投、融通互动、深圳财富等子公司全部股权受让,仅保留了央行核准的第三方支付收单业务,上市决心堪称巨大。而根据彼时公告信息,其旗下重要的利润来源主体正是子公司P2P网贷平台众信金融。相关数据显示,剥离业务(众信金融)在2016年前7个月中的利润超过6500万元,而保留类业务(第三方支付业务等)仅超过4700万元。

但在2017年3月,新力金融遭遇的突发事件,导致收购节奏彻底被打乱。当年3月29日,由于新金融子公司安徽德润融资对两笔坏账未计提坏账准备,导致新力金融2016年半年度报告出现错误。被安徽证监局责令整改。随后中国证监会发出《调查通知书》对新力金融进行立案调查,这也直接导致新力金融将收购计划中止。

此后,为加快推进重组进程,2017年12月,新力金融宣布将重组方案由原先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调整为现金购买,作价23.79亿元。业内人士指出,使用现金收购的唯一好处就是不再需要证监会批准。但三个多月后,该项努力最终未换来收购的成功。

另择“买主”还是IPO?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