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滴滴金融突围抉择:自营金融还是技术输出?

2021-08-07 15:56:07

 

来源:互联网

滴滴金融突围抉择:自营金融还是技术输出?

李晖

互联网巨头们的金融局铺陈良久,但最终还是绕不过向“现金贷”求索。

近期,滴滴持续加码的金融业务出现新进展,继面向滴滴司机推出现金贷产品“司机贷”之后,其低调在APP中通过白名单制向用户端推出现金贷产品“滴水贷”,开始在更广范围内布局消费金融。

从收购支付牌照沉淀用户数据,到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深入汽车金融产业链上下游,再到获取网络小贷牌照,滴滴寻求的流量变现终于走向纵深——涉足利润回报率最高的消费信贷。

滴滴加码消费信贷的时间点颇为微妙,在“不做金融”逐渐被金融科技企业频频提及后,流量巨头的新金融模式开始发生转向——突出科技价值,发挥触达C端的优势,成为互联网巨头面对的现实选择。但这种模式在挣脱沉重的资本金约束和监管枷锁的同时,是否仍能让机构利润增速继续保持高位尤需观察。而落到仍处于亏损期的滴滴上,这种不确定性就更值得关注。

纾困亏损?

在推出滴水贷前,滴滴推出的司机贷已成功运行一段时日。今年2月底司机贷在资金资产对接平台上被曝光,彼时借贷规模已达到7亿元,该类消费贷单笔额度1.9万元,可分3~12期还款。而此次滴水贷的额度最高达到30万元,客群也从司机端扩展到用户端。

按照公开信息,滴滴在这一信贷产品中更多充当的是“导流方”和“数据支持”角色,而真正的资金来源,则由正规的持牌机构新网银行提供。不过对具体合作方式和分成模式,滴滴方面和新网银行均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暂时没法讲太多”。

事实上,坐拥入口价值和大数据资源,上述合作模式在监管收紧、小贷降杠杆、金融与科技“分家”的行业背景下正在成为多数互联网巨头唯一的选择。

在3月底的一个公开论坛上,蚂蚁金服宣布将探索开放花呗、借呗业务,尝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在具体的合作方向上,蚂蚁金服微贷业务负责人彼时透露“将由金融机构自主风控,蚂蚁金服同时也会做风险评估,但审批额度以机构终审结果为准,蚂蚁金服不会兜底。”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包括滴滴在内的流量巨头在信贷资金合作上未来或遵循类似方式。“通过大数据做建模、用户画像,进行第一轮风险评估,精准获客引流。此外,还会渗透到贷后管理催收环节,更深入的合作可能涉及联合建模,而银行进行核心风控,最终授信,并对坏账兜底。”

消费金融领域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融之家CEO张建梁告诉记者,类似滴滴这类公司除了导流之外,更多是可以结合平台数据属性及用户行为,挖掘特定的金融特征,形成特定客群的风控模型。“从行业来讲,与传统导流不同,赋能金融机构模式主要聚焦在技术输出、方案集成、决策引擎等整体解决方案上,在技术加持之下,客户的精准推荐率、转化率通常可以提升。”

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8月,滴滴在重庆注册了重庆市西岸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据麻袋理财研究院统计,目前各地对互联网小贷表内融入资金余额基本要求不超过公司资本净额的1.5~2倍。对于流量巨大的滴滴来说,一旦业务开闸,只靠一块小贷牌照很快将遭遇资金杠杆限制。

虽然不如使用小贷公司自有资金利润高,但合作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前述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种导流合作模式在分润机制上各有不同,市场上金融科技头部机构与银行合作时可能达到20%~30%的分润。“但这与机构的数据含金量、建模能力以及导流转化率均有关。第二梯队是否能达到这一水平仍未可知,因此利润空间会有所压缩。”

虽然滴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金融业务现状仍旧三缄其口,但业内倾向认为,金融业务权重的提升以及进入现金类消费信贷,最大因素仍就源于盈利压力。

公开信息显示,滴滴在2017年的GMV(交易总额)达到250亿~270亿美元,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亿~4亿美元。而据媒体报道,受到未来18~24个月内启动上市的压力,滴滴内部的考核标准已经从市占率、日单量、用户数等转变考核各项业务条线能否做到“收支平衡”。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17年底,滴滴用户数已达到4.5亿人,每天完成订单量超2000万。有业内人士算了笔账——要实现1000亿的贷款余额,只需要1000万用户平均每人借款1万元。即使这些贷款必须与机构合作,相关利润也将会大幅美化滴滴的财务报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