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产业链告急 跨境支付寒意袭来
出口产业链告急 跨境支付寒意袭来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刚从国内疫情中得到片刻喘息的中国外贸企业,再次陷入了困境。
随着海外疫情持续令人焦灼,一批从事外贸出口的跨境电商从早期国内复工难的生产端难题转向海外消费端困局,报关、物流、仓储、甚至订单取消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波及外贸链路上的多个环节。
作为跨境交易的基础设施,跨境支付机构及服务商一边推出各类措施为商家提供支持,一边也要直面业务量不同程度下滑的现实。
多位从业者甚至认为“前三季度就这样了”,亦有从业者希望转移阵地加紧其他类型业务布局自救。作为近年来第三方支付行业转型大潮中备受关注的增量市场,跨境支付产业链要如何挺过最艰难时刻?
产业链“冷冻”波及支付机构
一个半月前,《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到深圳华强北从事3C产品配件生意的外贸电商王然(化名)时,他正在为上游工厂无法开工可能断货而悬心。
3月中旬以来,海外疫情的升级冲散了国内复工的喜悦,王然从担心“没货可卖”变成“有货难卖”。“亚马逊3月底已经明确只接收医疗物品和生活必需品,大量商品无法入海外库。我们只能想办法自发货,但物流成本要高太多了,更重要的是需求下降了,很多订单被取消、减单、延时。”他表示。
王然的业务模式是典型的B2C外贸电商,在亚马逊、eBay等国内外电商平台上营业。公司有20人左右的团队,在亚马逊平台一个月销售额在2万美元左右。王然的上游是广东东莞的多家制造工厂,下游是欧美为主的海外客群,中间链路会涉及物流、仓储、报关、退税、结售汇等一系列环节。
在仓储环节、亚马逊FBA(Fulfillment by Amazon亚马逊提供代发货)此前宣布,3月17日~4月5日期间暂时只接收生活必需品和医疗用品,这导致大部分卖家将无法入库,迄今为止相关政策尚无明显松动。
更难的是物流。据记者向多位行业人士了解,随着出境空运航班班次削减8成,空运位置一票难求,此外海运航力也同步大幅减少,物流成本已经是此前的三倍不止。全球主要海外仓入仓和销售政策剧烈变化,仍不明朗。
一位跨境支付机构人士向记者展示的几张商户交易截图显示:一位服装类客户本来4月按照订单量可以销售26万港元的产品,结果实际销量只有10多万港元,“平均交易量都是腰斩,甚至有的商家已经停业。”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9万亿元,同比增长11.6%,进出口结构上,出口占比达到78.9%,进口比例21.1%。北美、欧盟以及日韩,是中国外贸出口最主要的目标市场。而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以纺织品、3C、家居日化用品等为主,多数不属于“生活必需品”,受疫情冲击巨大。
物流和支付,是外贸电商的左右手,随着订单取消、物流受阻,这条链路上的行业基础设施同样难以独善其身。
上海外综服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主要为外贸及跨境电商卖家提供通关、退税、物流等外贸综合服务的企业,该公司总监王佳明告诉记者:疫情以来,除去新开拓的增量市场,存量业务一季度下降了30%左右,因为海外疫情是3月开始暴发,二季度预计至少要下降50%,外贸商户预计上半年多数业务量都要腰斩,还有不少商户已经停业。
行业数据显示,跨境支付发展的三大动力分别是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和留学教育,分别占比约77%、17%和6%。作为承载资金流的跨境支付端,由于资金交付会出现一定滞后性,一批机构刚刚“初觉凉意”。
PingPong主要为跨境电商提供收款服务,公司合伙人罗永龙向记者表示:需求、物流、仓储等问题逐渐引发成连锁效应,整个跨境出口电商行业面临着不小挑战。Pingpong目前业务量暂无严重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跨境卖家从销售环节到最终把款项回收回来,中间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跨境电商收款平台派安盈(Payoneer)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仅看一季度跨境电商数据同比还有小幅度的涨幅。但由于跨境电商销售平台账期约为一到两个月,并且海外疫情仍在持续变化中,三月份销售情况目前暂未完全在数据上体现,业内对于疫情的影响也保持观望态度。
“物流、仓储等困难之外,Facebook和Google等海外广告平台对品类广告进行严格控制,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卖家的流量来源,对前端销售产生一定影响。”该负责人表示。
一位华东持牌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监控数据显示活跃商户已经下降了五成,但目前交易额只是增速放缓,还没有出现下降,但二季度的情况就不好说了。
“业务量差不多下降了2成,但相比整个行业的降幅应该是低的。一位上海跨境支付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客户群比较均衡,不全是跨境电商,一些直播、游戏、在线教育类业务在疫情期间增长对冲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