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加码绿色金融
银行加码绿色金融
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近段时间以来,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布局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内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创新频繁。
绿色金融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各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在产品服务创新方面仍将有发展空间,比如加强与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方面的合作,根据地方特点和业务需求因地制宜创新产品服务,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同时银行目前在绿色金融发展中也面临统一标准缺失、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模式仍待提升等多方面问题,未来需要强化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多方合作共同解决。
环保标准不断提升
继“绿创贷”之后,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宣布今年将加速落地绿色供应链产品,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贯穿于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存储、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的全过程。3月底,广东省也落地首批排污权质押融资项目,环交所分别与建行广州分行、工行广州分行等签署授信协议,将为合法排污、节能环保等企业提供共计200亿元的排污权质押融资支持。
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增速明显加快。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兴业银行累计为19454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22232亿元,融资余额10109亿元,绿色金融客户达14764家;招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767.7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7.40亿元;光大银行绿色信贷余额906.99亿元,同比增长15.7%;华夏银行绿色信贷余额798.44亿元,较年初增长231.45亿元。
据上述兴业银行广州分行业务负责人透露,未来将至少投入1000亿元发力绿色金融业务,重点布局水资源、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绿色生态、新型城镇、绿色园区等六大行业,将以大湾区作为战略布局点,通过境内外联动,加强跨境绿色金融业务合作,包括与兴业香港分行联动开展境外绿色金融业务,与自贸区联合推动绿色金融创新等。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0.22万亿元,余额比年初增长15.4%,余额占同期企事业单位贷款的10.4%。
除绿色信贷业务外,银行在绿色金融债务领域也发展强劲,银行主体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务规模持续增长。
据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3390亿元,发行数量214只,同比分别增长26%和48%;境内发行2822.93亿元,金融债占比30%。
据银保监会官网公告显示,仅1月份以来,就有赣州银行、苏州银行、华夏银行等获批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其中华夏银行发行规模不超100亿元。
对于银行发力绿色金融业务的原因,某国有银行研究院研究人士表示,主要是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驱动。“外部产业结构的绿色化转型,迫使商业银行也在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国家环保标准一直在提高,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成本不断增加,还款能力下降,风险也在上升;监管层面的推动,加快了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布局。此外,绿色金融业务也将是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将推动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对绿色金融发展越来越重视,各商业银行都在加大这方面的业务布局,有些银行也将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尤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内的银行,在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已非常明显。
跨区域融资需求待解
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董希淼指出,对于银行来说,支持绿色金融发展除了战略层面的提升外,重点还是要加快金融创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主动对接低碳环保减排领域。“比如加强与保险、基金等领域的合作,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比如一些项目周期长且盈利能力弱的绿色项目,可以通过绿色信贷加绿色保险的模式,效果会更好。”
瀚蓝环境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具体需求来看,未来该公司发展重点在固废、环保板块,在建(包括规划中)项目近30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目前是进一步扩大企业影响力、进一步并购的好时机,需要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支持,但随着异地与全国性的项目越来越多,跨区域的金融支持方面将成为一个难点。
此外,瀚蓝环境相关业务负责人还表示,绿色金融通道审批还存在时间成本较高的问题。据其表示,在绿色金融融资申报时,资料与手续准备相对复杂,存在时间与机会成本的问题,绿色金融通道中,审批时间和实际需求时间不一定能对得上,可能会造成整个项目周期延长。
董希淼认为,主要是标准的问题。在他看来,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缺少全国统一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共享机制,同时一些金融基础设施也不完备、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陆续出台相关的绿色标准,各地方也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落地标准。
上述兴业银行广州分行业务负责人表示,从前期与省内部分地方政府接洽情况来看,目前各地方通常是结合所在地区的绿色资源禀赋及绿色产业发展方向,来制定适应地方经济的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对绿色认定标准的运用可能各具特色,但基本还是在遵循国家发改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的。
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人士透露,目前广东省花都区层面已经公开发布了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认证的信息与操作流程;企业自主申报后会有初步审核;绿色项目部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申请财政补贴需要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相关的绿色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大湾区发展纲要,以及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制定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认定办法,形成有效界定、识别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标准。”
上述人士指出,在实践中,大湾区各个城市定位不同,在大尺度范围考虑时确实会面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特别是在大湾区语境下强调的更多是与港澳的对接与标准的协同。“当前的绿色项目认证标准都有跟港澳方面探讨,希望能将两方不同标准进行弥合与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