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资本水平承压 中原银行忙“补血”

2021-08-07 11:55:57

 

来源:互联网

资本水平承压 中原银行忙“补血”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过渡期将至,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将在年底“验收”。

11月14日,中原银行公告称,拟发行13.95亿美元股息率为5.60%的非累积永续境外优先股,预计扣除发行费用后,境外优先股发行所募集的资金净额约为96.64亿元人民币,此次优先股发行后,按照相关规定计入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原银行,近期多家银行争相发行境外优先股补充资本。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0月份以来,就有3家银行宣布发行优先股,规模总计1400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目前银行资本压力主要源于,一方面以前不占用资本的表外业务要回归表内,增加了资本的占用;另一方面,则是监管趋严,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曾刚认为,银行的资本压力会一直持续,未来商业银行将逐步建立起与其盈利能力相匹配的资本结构。

资本充足水平下降

中原银行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中原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74%、10.75%,较年初均下降1.41个百分点,而资本充足率为11.59%,较年初下降1.56个百分点,且不良贷款率由年初的1.83%上升为1.88%。

事实上,中原银行已尝试多种方式补充资本,除了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券也成为其补充资本的重要选择。

11月8日,中原银行获得证监会批准,以非公开形式发行不超过1亿股的境外优先股,每股面值100元人民币,预料筹集资金不超过100亿元。9月26日,中原银行获批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二级资本债券,期限为10年,在第5年末附该行赎回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中原银行合格二级资本债券余额为人民币100亿元。

随着监管趋严,银行资本承压。今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均要求部分表外业务“回表”,银行的资产质量将更趋透明和真实,加速了资本消耗。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罗荣华教授认为,在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银行资本充足率面临“分子”挤水分和“分母”变重的共同压力。分子策略主要通过增加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方式以扩大资本总量,而分母策略主要通过降低风险权重以及风险加权资产规模的形式让分母变轻,进而在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比如,此前商业银行大量开展表内同业业务和表外理财业务,在谋求风险权重降低的同时进一步隐藏不良资产,做低账面资本消耗。

争发优先股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商业银行在2018年底前达到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随着过渡期将至,多家银行陆续宣布发行境内外优先股“补血”。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10月份以来,就有3家银行宣布发行优先股以补充资本,除中原银行外,10月29日,中国银行公告拟发行境内外优先股总数不超过12亿股,总金额不超过等额人民币1200亿元,也是截至目前A股上市银行最大规模的优先股融资方案;11月13日,广东银保监局筹备组信息显示,该局已于日前批复同意广州农商行境外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亿股优先股,募资不超过100亿元,并获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行其他一级资本。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境内外发行优先股并无本质差异,都可用于补充一级资本。罗荣华告诉记者:“考虑在境内还是境外发行优先股,一方面看银行上市场所,另一方面看成本收益比。目前国内上市银行发行优先股的市场主要包括三个:交易所市场、新三板市场、香港联交所市场。在H股和A股均上市的银行可选择在不同的市场发行优先股,至于选择境内还是境外,主要基于成本、效率等因素。”

“一般而言,境外发行优先股更为市场化,效率相对更高;当然,需要考虑境内外的利率和汇率表现,成本考量可能成为银行考虑优先股发行场所的更重要因素。”罗荣华补充道。

“随着监管层要求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投放,这意味着银行的资产端向贷款集中,加速资本消耗,因此说,补充资本将是银行未来长期需要面对的。而那些资本补充渠道丰富的银行,它的发展空间也会更大。”曾刚指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