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金投放逾930亿 农行普惠九成西藏农牧民
信贷资金投放逾930亿 农行普惠九成西藏农牧民
作为西藏“三农”服务和普惠金融的“国家队”,农业银行不仅在区域内的网点覆盖全县域,信贷投放总量更是金融机构的绝对主力。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条件限制,该行在金融科技和信用建设上不断发力,以提升边境区域的金融服务质效。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国内15家银行金融机构在西藏地区拥有网点698个,信贷投放共1076.58亿元。其中,农行在网点数量上独占518个,基本覆盖了全县域,贷款余额931.38亿元,占比超过86.5%。此外,农行在西藏信贷投放不断加大,不良率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行历经23年实现了艰苦区域网点的全电子化,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套独有的针对县村评级体系。
“借鸡生蛋”致富
巴吉村是距离西藏林芝市八一镇3公里的一个最大行政村,而米玛在当地一带因致富而远近闻名。80年代以前,巴吉村还很穷,老百姓的生活完全依赖于放牧、伐木等体力活,刚刚能填饱肚子。
“国家后来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伐木和放牧都有一定的限制,传统对资源依赖的生活很难走下去了。”米玛表示,当地农牧民思想非常保守,也很少愿意琢磨其他的方式谋生。
1989年,米玛在村里的担保下向农行贷了第一笔款2.8万元,买了一辆东风牌大货车跑运输。由于为人勤奋肯干,一年时间便还完了贷款。
“跑运输去的城市多了,当地村民的视野也都开阔了。”米玛告诉记者,“去过很多地方,都在搞建设,其中涉及的材料预制板销路非常好,而当时林芝市没有预制板厂。”
米玛表示,开设工厂需要不小的资金,他第二次向农行贷款了6万元。据他介绍,1999年预制板厂正式投产,工厂从初始的6个工人发展到了现在的46个工人,固定资产200多万元,年均产值100多万元,年利润3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如今米玛一家多元化经营,种地、养牦牛、卖土特产、搞运输、办企业等等,一年收入超过50万元,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富裕户。有了办厂的经验,米玛带头在村里集资建设沙厂。2008年,村里投资了200多万元,米玛家和村民们积极入股,沙厂于2011年顺利投产,目前投资已经收回了一半。
数据统计,1979年巴吉村的年收入不到300元,2017年的人均收入超过23700元,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53.6万元。截至2018年6月末,巴吉村农户贷款余额2070万元,其中涉农贷款1570万元,公司贷款500万元。三年累计发放贷款87笔,金额3540万元,累计收回贷款1470万元,均无不良记录。
“农牧民的致富需要本钱,农行在里面起到的作用很大。”米玛认为,巴吉村给藏区农牧民的脱贫走出了一条能够借鉴的路。
在西藏朗县的申木村,格列在带动农牧民的脱贫上也是通过向农行贷款办厂致富。“村里一共28户,120人,建设了砖厂,共带动6户29人实现了脱贫。”村民格列告诉记者,西藏的投资建设近年来发展非常快,而砖块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不愁市场。
“村里面向农行贷款了60万元建厂,每年的盈利可以达到140万元。”格列表示,这才一年时间,砖厂的发展就已经红红火火了,正考虑再向银行申请200万元进行厂房的扩建工作。
普惠金融援藏
西藏地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商业银行在投入精力和资源上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担当。实际上,进驻西藏区域的商业银行数量不少,但是能够深入到县域,加大信贷投放的机构屈指可数。
数据显示,目前西藏区域内已经拥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共计15家金融机构,网点数量698个。截至2018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00.94亿元,增长21.7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76.58亿元,增长62.02%。其中,农行一家存款余额1963.61亿元,贷款余额931.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