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率整体趋降 区域风险凸现
商业银行不良率整体趋降 区域风险凸现
随着上市银行年报的陆续披露,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向好趋势明显,多数银行不良率有所回落。然而,在整体风险下降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不良贷款差异逐渐加大,贷款区域性风险暴露。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经历了贷款结构调整和加大坏账核销之后,商业银行不良率普遍下降。
但从不良贷款分布看,东北地区坏账上升压力仍然较大。
整体资产质量向好
受宏观经济企稳的影响,国内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率也有明显“见顶”迹象。
截至3月29日,在已披露年报的四家国有大行中,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率下降最多,截至2017年末的不良率为1.81%,降幅达到了0.56个百分点;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率下降幅度为0.07个百分点,截至报告期末的不良率为1.55%,是五年来首次出现单边下降;中国建设银行2017年末的不良率为1.49%,但该行不良率下降幅度也最少,为0.03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不良率最低,为1.45%,同比降低0.01个百分点。
在不良贷款率回落的同时,国有大行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的规模和占比多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四家国有大行的逾期贷款规模减少总额1345.97亿元。
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已披露的贷款不良率也是普遍下降。截至2017年末,平安银行的不良率为1.7%,较2016年下降0.04个百分点;招商银行的不良率为1.61%,较2016年下降0.26个百分点;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8%和1.59%,较2016年均仅微降0.01个百分点。
实际上,多数股份制银行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的规模及占比也均有所下降。对于银行资产质量变化情况,银行高管多有表态。工行行长谷澍将该行资产质量提升归结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另一方面,随着周期环境变化,转变了信贷体系,使其适应经济转型时期特点。中信银行董事长李庆萍则认为,“银行业的不良率可以说已经‘见顶’了。”
北部风险暴露加剧
在上市银行不良率纷纷回落的同时,银行坏账分布也有了明显分化。表现最突出的是东北地区的不良上升压力仍然非常大,区域性风险逐渐显现。
截至3月29日,在四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年报中,仅农行东北地区的不良率微降,但相比其他区域降幅较小,其他银行东北地区的资产质量压力依然处于上升阶段。在工行2017年坏账分布中,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规模为195.96亿元,较2016年115.71亿元增长了69.35%,不良率从1.64%升至2.67%;建行2017年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也从147.94亿元增至189.20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30%升至了2.81%;中行2017年在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率最高,由2016年的5.33%上升至6.29%。
在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北区的不良率为1.94%,上升了0.52个百分点;招商东北地区的不良率为2.93%,上升了0.75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经从东部开始向北部转移,风险尚未完全暴露。”一家国有大行人士称,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与银行资产质量关系紧密。由于传统产业占比接近90%,新兴产业不到10%,所以在制造业、批发零售等行业上不良较高。同时,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投资放缓,企业经营亏损情况多,导致银行坏账增加。他认为,从全国范围看,华东、华南地区不良最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了,而东北、西南、山东等地还处于风险暴露过程中,不良仍会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
比较典型的是,吉林2017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达4.31%,在已公布监管数据的省市中位列第一。黑龙江省地区商业银行2017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2.24%,也比2017年年初上升0.27个百分点。“在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下,对于不良率较高地区的贷款支持需要有一些调整和策略。比如,完善风险防控措施,避免坏账损失;信贷投放更分散,更贴近民生;加强政府协调或联动等。”该国有大行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