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周慕冰:农行布局“三农”谋发展 六大转型立标杆

2021-08-07 11:22:23

 

来源:互联网

周慕冰:农行布局“三农”谋发展 六大转型立标杆

杨井鑫

随着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商业银行“三农”业务发展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一家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始终是金融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面对“三农”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未来“三农”发展潜力有多大?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变化?农行又如何谋划服务“三农”的战略布局?针对上述问题,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农行董事长周慕冰。

坚守“三农”市场定位

一直以来,农行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履行服务“三农”政治责任,不断加大金融支农工作力度,“三农”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3.48万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302%;涉农贷款余额3.08万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了231%。

“农行对于‘三农’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增长较快。”周慕冰表示,围绕“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等重点领域,农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产业融合等支持力度很大。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1556亿元,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83%和59%。

同时,按照国家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要求,农行创新“政府增信+银政共管”、特色产业带动、光伏扶贫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等金融扶贫模式,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业务,提升弱势群体贷款可获得性。截至2017年6月末,农行建立惠农通服务点62.2万个,覆盖全国74.4%的行政村;农户贷款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8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顺应农业、农村加快迈入移动互联时代的新趋势,农行把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作为全行的“一号工程”,搭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惠农e通”平台,融合“惠农e贷”网络融资、“惠农e付”支付结算、“惠农e商”农村电商三大功能,让广大农村和农民能享受到“刷脸取现”、扫码支付等现代金融服务。截至2017年6月末,农行农户网络融资贷款余额54亿元,平台上线商户超过100万户,交易金额超过1000亿元,支持各类缴费项目超过5000个。

此外,在金融精准扶贫、“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农行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例,根据中央安排部署,农行确保每年对832个重点扶贫开发重点县新增贷款不低于700亿元,新增精准扶贫贷款高于400亿元,带动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截至2017年6月末,农业银行在83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贷款余额7807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58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616万人。

对于“三农”市场未来的发展,周慕冰认为将呈现“三大特点”,而农行也做出了相应布局。

“‘三农’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市场前景更加广阔、服务手段更加便捷。”周慕冰称。

周慕冰认为,随着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不断加强,传统的农业农村“小农经济”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转变。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对象将更加多元,既要为传统小微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同时也要为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大、新、特”金融服务,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

不仅如此,由于国家“三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越来越多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水利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三区三园一体”等涉农大项目加快落地实施,涉农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乡村旅游和特色资源开发不断发展,农业国际合作和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将催生大量“三农”金融需求,为商业银行“三农”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服务手段上,以“大智移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科技进步和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兴起,广泛而深入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消费习惯和交易习惯。互联网金融技术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为商业银行降低服务“三农”成本、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效率、提升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