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币被落幕:货币主权受威胁 何谈金融安全?
虚拟币被落幕:货币主权受威胁 何谈金融安全?
不同于以往金融骗局,虚拟币一旦泛滥,任何人都可造币,不仅会冲垮中国现有金融体系,更会颠覆几乎所有主权货币。
随着9月14日下午,监管层对国内比特币交易平台下定论“全部关停,并于近期退出市场”后,比特币中国率先停止所有交易业务,9月16日,火币网、OKcoin币行随之跟进。至此,比特币在国内市场的交易渠道几乎被封死。
如今的市场寒意,与年初的比特币火热相去未远,彼时中国平台的比特币交易量曾占到全球交易量的90%以上。
事实上,此次封死国内比特币交易渠道,源于8月以来的ICO市场火爆。而ICO的野蛮生长,却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金融骗局,其根本区别在于——人民币的货币主权受到了威胁,倘若货币系统不稳,受到威胁的将是整个金融系统。
叫停根源:人民币主权受威胁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虚拟币未经政府背书,就不能称为“虚拟货币”,只能称为“虚拟代币”。
不同以往,此次监管层的行动意味着其真正认识到了虚拟代币泛滥的严重性。2013年以前,监管措辞相对温和,其底线仅在于不承认虚拟币是货币,但仍可作为商品存在。但近期的节奏却发生了变化:首先是ICO被叫停,代币平台随后停止交易、叫停人民币交易,直至所有相关交易一概停止。
坦白而言,监管及平台的系列动作并非偶然,此次虚拟代币对中国金融系统的直接危害在于转移资产。
事实上,近年来国人海外购房热潮频频上演就暗藏疑问: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之下不可自由兑换,即人民币换汇之后不能对外进行投资、更不能用于海外购置资产,几百亿购房款额又是如何可能?虚拟代币为此提供了可能。不少玩家在国内购买代币后,立刻转向境外兑换外币,就可在当地购房。倘若虚拟币在国内泛滥,国内财富即刻就可被转移。
不过,除了转移资产,此次叫停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代币已对人民币货币主权产生威胁。
若非监管及时,货币体系将受冲击
根本而言,此次代币风波骗局与以往金融骗局的性质完全不同。比如泛亚,利用所谓“贵金属交易”非法集资几百亿,相当于中小型庞氏骗局;至于善心会则是传销,虽然造成几百亿骗款,但涉事人群有限,与ICO泛滥有着本质区别:后者的泛滥将是对货币发行权的颠覆。
所谓ICO源自股票市场IPO的概念,即指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项目投资人以所持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币,兑换项目发起人发出的币种。
不过,虚拟币的技术含量其实并不高,其所依托的区块链技术本质为“开放式源代码”。四五个金融和IT从业者一个晚上就能做出一个虚拟币种。
目前,已有上千种代币。倘若ICO泛滥开来,任何人都以此造币发行虚拟币,不排除会有几万种乃至几百万种币种出现。伴随如此庞多币种而来的会是什么?恶性通胀。
在没有政府背书的情况下,虚拟代币最多只是商品。由于ICO市场泛滥,将会产生无限的山寨币(即便比特币有上限,代币的产生是无上限的,所以并没有用),由此势必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加之没有政府背书,代币价值只能靠个人信任维持。由于大众容易跟风,更易恐慌,虚拟币具有无限通胀特性,价格一天内涨跌几十倍,将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