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半年考:资产向好 区域信贷风险显露
银行半年考:资产向好 区域信贷风险显露
上市银行2017年中报发布接近尾声,大部分银行均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银行盈利能力回升,资产质量总体好转,但是贷款区域性风险则逐渐暴露。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分布中,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规模有所下降,东北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却增长迅猛。
在中报披露之前,部分银行在市场已经频频转让不良资产包。从已披露信息看,8家上市银行在东北地区半年的不良贷款新增总和已经超过百亿元,甚至个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翻番。
百亿新增坏账
国有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已经陆续公布了半年来的经营业绩。虽然目前尚不能轻言行业脱困,但是整体形势却有所好转。
数据显示,国有四大行的贷款不良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也进入了下降通道。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7%、2.19%、1.38%和1.51%,下降幅度分别为0.05%、0.18%、0.08%和0.01%。
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上市银行的不良率也有所下降。招商银行不良率1.71%,下降了0.16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不良率1.7%,下降了0.06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不良率1.6%,下降了0.0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业绩发布中,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规模和占比也在下降。数据显示,国有四大行的关注类贷款的规模和占比均呈现双降,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部分股份制银行也是如此。
“很多银行在前期将不良贷款释放得比较彻底,所以如今资产质量的好转就反映得比较及时。从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的变化来看,上市银行的新生不良的速度正在放缓。”一家股份制银行分析人士称,上市银行业绩的回暖可能与国家政策调控和部分行业盈利能力回升存在一定关系。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前对于近两年的坏账高发期,商业银行均通过各种手段实现风险管控。以中信银行为例,该行副行长方合英表示:“不良(贷款)的高发在分行层面,中信银行通过对二级分行权利的上交,实现对坏账的集中管理,总体有保有压。”
但是,在坏账的分布上,记者发现上市银行区域性风险正在聚集,尤其是在东北地区,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比较猛。在8家披露不良分布的银行中,东北地区不良贷款半年内的新增总和超过百亿元,甚至部分银行不良余额翻番。
工行、建行、农行、邮储银行、招行、光大、中信、民生8家上市银行的东北地区不良贷款均呈现上升态势,且地区贷款规模还有所增加。其中,建行在东北地区新增不良贷款最多,达到了30.4亿元;中信不良率最高,由2.75%上升至4.23%;光大银行则由于占比小,东北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几近翻番。
具体而言,从建行的不良贷款分布看,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余额均有所回落。长三角地区的贷款规模在报告期末为22386.58亿元,较年初的21171.33亿元增加了1215.25亿元,但是区域不良贷款规模却从415.39亿元减少至377.35亿元,不良率也从1.96%下降到1.69%。珠三角地区此前是不良高发区,可是如今坏账也得到了控制。该行珠三角贷款规模新增994.75亿元达到18624.38亿元,而不良贷款规模下降了21.88亿元,不良率下降0.21个百分点。
新增不良贷款多数来自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建行东北地区的不良率为2.7%,在所有区域中位列第一。不良贷款规模从年初的147.94亿元增至178.34亿元,半年新增不良贷款就达到了3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