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立足小微 中小银行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更具优势

2021-08-07 10:59:52

 

来源:互联网

立足小微 中小银行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更具优势

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原董事长闫冰竹

张漫游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年,更需要金融资源支持“供给侧”改革。然而,当前金融资源配置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有效供给不足。这不仅仅是一两家大型金融机构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多中小银行参与其中。

履职政协十年来,作为来自中小金融机构的代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原董事长闫冰竹共向全国政协提案组提交近百项提案,始终不忘为中小银行发声。今年两会期间,闫冰竹就中小银行如何发挥金融力量助力“供给侧”改革、防止金融资源“脱实向虚”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

中小银行鲇鱼效应

《中国经营报》: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当前大背景下,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怎样助力“供给侧”改革?

闫冰竹:对于中国金融而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结构性难题,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实体经济服务水平的迫切所需。

金融体系层面,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广大中小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鲇鱼效应”,激发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活力,成为金融竞争的推动者、金融改革的探索者、金融创新的实践者、金融安全的维护者。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源泉,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难的问题,但对中小银行的作用和发展难的问题关注不足。在金融体系中,“中小银行也是中小企业”,也存在种种不平等竞争和社会歧视,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将面临更为严峻考验。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应当把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作为缓解经济下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

战略创新层面,提升综合金融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抓手。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必然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商业银行需要把握产业融合、技术升级的大趋势,从以往单一的“存贷汇”服务向综合化、全流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服务手段上,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多功能银行、交易型银行,实现资金链与产业链、交易链深度融合,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在技术支撑上,要积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探索搭建专业协同、高效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全周期、全天候、全景式的智慧金融模式。在商业模式上,要创新探索“投贷联动”“债股联动”等新模式,着力解决银行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收益风险不匹配问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为充沛的金融活水。

《中国经营报》: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的实施,中小银行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推动这些战略落地?

闫冰竹:在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进程中,应进一步调动和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

具体而言,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中,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已经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主体。这就要求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也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中。国家可以按照循序渐进、行稳致远的原则,有序推进中小银行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有效调动中小银行的积极性,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贡献金融力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中,应更加重视金融的协同发展。一是以金融政策协同,强化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二是以金融监管协同,引领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三是以金融资源协同,提升区域合作战略层次。特别是应加强京津冀三地机构、业务准入统筹,形成全覆盖的统一市场。鼓励区域内金融机构跨行政区划参股,设立京津冀银行或组建跨行政区划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为区域发展提供长期稳定支撑,提升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层次。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