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交困 中海油炼化业务大调整
内外交困 中海油炼化业务大调整
快速膨胀之后,中海油炼化产业布局出现了新的调整——8月4日,中海油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总公司炼化产业优化整合方案》——尽管上述《整合方案》没有对外公布,亦从侧面说明中海油炼化业务即将发生深刻调整。
市场各方普遍认为,在炼化产能过剩、下属炼厂经济效益欠佳的背景下,中海油有意调整炼化战线,关停或者整合并渤海湾等地一些炼厂,集中精力建设惠州炼厂等大炼化企业。
《中国经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给中海油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能收到回复。
上岸失利
此番调整的背景是,中海油下属炼厂长期表现不佳。
长期漂在海上的中海油把发展炼化产业作为“上岸”的重要一环,在沿海特别是两洲一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布局了众多炼化企业。特别是其2005年布局的惠州炼油项目,不仅结束了中海油“有采无炼”的历史,也是其密集布局炼化产业的第一个注脚。
除了广为外界所熟知原油加工能力1200万吨的惠州炼油项目;在长江三角洲的宁波,中海油建设了1000万吨/年的宁波大榭石化;在渤海湾,中海油主要收购了包括山东海化、中海石化、中捷石化等多家山东地炼企业。
根据安迅思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海油炼油能力为3770万/年,约占全国炼油能力5%。但与中石化炼油能力2.88亿吨/年,中石油为2亿吨/年,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除了惠州炼厂因为设备和工艺先进、中沥公司沥青产品盈利不错,中海油其他炼厂效益都不好。去年以来,山东海化、中海石化等多家炼厂处于停工状态”,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广彬告诉记者。
刘广彬认为,此次中海油炼化产业的调整优化,此前重金布局渤海湾的炼化产业链将是重点调整对象,整合、出售都在预料之中。
这一判断得到了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的认同。他认为,中海油进入炼化市场较晚,存在明显短板,尚未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在经济低迷时期,中海油炼化板块就难以避免亏损困局。
实际上,中海油抛弃旗下亏损炼化业务早有苗头。2014年,中海油集中抛售了4家化工公司股权,及一家化工厂的整体权益。其中,旗下山东海化转让的山东薛焦化工有限公司6.27%股权挂牌价仅为1元。上述转让出售的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据相关统计,几家公司截至2013年底的总负债已超过20亿元。
内外交困
一边是面临巨亏和抛售,另一边中海油依然在重点布局旗下大炼厂。
资料显示,在中海油首个大炼厂惠州炼油一期1200万吨/年炼油装置的基础上,二期项目将新建10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装置,炼油装置15套、化工装置13套以及煤气化制氢及动力站联合装置。
记者获知,早在5月底,惠州炼化二期就已完成常减压装置等25套装置基础设计,长周期设备采办全部完成并进入现场施工。另据中海油惠州炼化工程建设部经理孙卫东介绍,惠州炼化二期工期于2016年9月底完成,实现竣工运用;2016年12月底乙烯或化工实现竣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