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竞争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有序竞争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最近,一些地方政府一改往日风格,开始自我揭短,如辽宁和内蒙古,相继进行了一些统计指标的修正,主动挤水分,让统计指标还原当地的真实发展水平。应该说这种行为需要很大的勇气,值得点赞。地方经济发展指标反映了地方政府绩效,而绩效又关系到官员的前途,把绩效往大了说,对官员个人有利,对当地发展不利,这就有一个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权衡问题。假如官员为了个人利益,通过各种手段来虚报GDP,虚增收入,不仅会导致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恶化,损害当地的经济发展本身,更重要的是,这种“虚胖”的经济会让当地患上“三高”病症,从而逐步丧失未来的发展潜力。
地方经济“虚胖”的诱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特定的阶段形成了GDP导向的增长模式,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地方政府把经济增长当作最主要的目标来追求,一切为了增长,所有其他的工作都要为了这个核心目标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官员的晋升激励就和增长绩效挂钩,GDP增长快,官员晋升就快,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官员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眼前利益来博取更高的GDP增长率。二是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竞争,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味通过承诺各种优惠条件来招商引资,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出现恶性竞争,这就和商家相互之间不惜血本降价赚吆喝一个道理。由于各地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质量都差异很大,一些地方即便下血本也很难吸引资本流入,即便吸引来资本,也可能是负外部性较大的行业,比如高污染行业,结果地方之间的恶性竞争非但没有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反而可能让当地经济更加恶化了。官员的GDP考核压力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压力迫使一些地方铤而走险,通过人为虚增收入的方式来提高当地的经济增长率,结果看似当地经济发展势头很好,老百姓的实际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当地的资源反而耗竭,软环境反而进一步恶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GDP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性。当地方GDP泡沫吹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破灭。以前有个说法叫“棘轮效应”,地方的“虚胖”程度也存在这种效应,泡沫会越滚越大。因此,如果不挤水分,任由地方“虚胖”下去,将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正是看到了这种模式的问题以及潜在的风险,所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重质量的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这是非常有智慧的新说法。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时候,把快速增加收入当作第一要务无疑是正确的,就好比一个饿肚子的人首先要吃饱饭才行。但随着吃饱肚子了,就不能光想着继续猛吃,这样有害无益,这个时候就要注重营养平衡和生活质量了。对地方来说,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如果还围绕着GDP打转转,无疑是属于吃饱了撑的。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就要有新的思路,十九大把增长质量放在首位,就是符合新阶段的正确思路。
何为重质量的经济发展?就是不仅要让老百姓收入有增长,还要让老百姓过得舒适,过得安心,过得实在。显然,地方经济的“虚胖”是无法做到这些的。与其费力地恶性竞争,不如光明正大地良性竞争。尽管辽宁、内蒙古等地经济发展目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但通过刺破过去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泡沫,实际上已经获得了竞争的先动优势。地方瘦身的首要好处就是完整、准确和及时地暴露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也就相当于把当地的问题摆在了阳光之下,不藏着不掖着,问题明了,解决起来自然就不用绕弯子,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也相对容易很多。其次,挤水分等于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不再把发展速度放在首位,而是把发展质量放在首位,这就促使地方各级政府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和设计相应的社会经济政策,从而使得地方恶性竞争行为得到合理的矫正。最后,挤水分也给当地老百姓以及潜在的投资者一个合理的乐观预期,因为挤水分必然伴随着软环境的持续改善,地方通过制度创新、人才竞争、强化公共领域的投入等,吸引适合当地的企业进入,让当地的老百姓对未来有信心,这样各方就可以形成合力,共同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无论如何,地方主动挤水分走出了正确的第一步,如果进一步把改进软环境作为工作的重点,那么每个地方都可以凭借自身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参与到区域间的分工和专业化中来,相互之间良性竞争。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宏观风险,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地区间的协调合作。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挤出水分之后,轻装上阵,看似当前的起点较低,反而可能在未来取得可持续的增长。地方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激励资本流向高附加值行业,从而有利于经济的顺利转型。当然,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还需要更多跨区域合作层面的制度创新,如何突破行政区划的固有限制,通过更多的跨区域平台的构建,来改进区域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恐怕是未来要下大力气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