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灰犀牛”:商险乏力
养老“灰犀牛”:商险乏力
就在市场热议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正在制定之中并即将出台之时,一份反映中国个人养老储备现状的《2017年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报告》新鲜出炉。该指数相比2015年时的59.7略微上涨至60.5,整体处于“基本水平”区间的下限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推升养老储备指数的重要力量依然是基本养老保险。该数据显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充足度指数值为90.6,比2015年的数值高出9.3。而作为养老保险三大支柱之一的企业年金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2015年的58.7下降到了2017年的56.5。
根据公开数据,目前普通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在43%左右。考虑到随着“全面参保登记计划”实施,已经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的提升空间正在逐步接近“天花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在解读指数时表示,通过二级指标发现,充足度主要来自于基本养老保险,但其他五个方面都有下降,金融资产也不及2015年,商业养老保险也不如2015年,不动产的充足度也是略有下降。
“所有的目标都聚焦在,国家层面履行为老百姓提供养老责任的同时,我们社会和个人还有缺口,而且这个缺口这两年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似乎还在扩大。”齐传钧说。
“企业养老”逐渐力不从心
此次调查针对36个大中城市中的城镇企业单位职工。调查表明,在以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职工养老储备指数从2015年的63.0提高到2017年的64.2,超越国有企业排名榜首,国有企业则下降到了62.7。
“以往都是国有企业福利好,养老储备水平高,这次调查显示,国有企业职工养老储备水平下降比较多,这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等各种原因有一定的关系。”齐传钧表示。
在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看来,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之前的制度安排叠加的影响 ,国有企业的职工养老负担逐渐显现。
“我们第一支柱的转制成本昂贵,使得企业费率太高,发放有些困难。作为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中国从2004年左右开始做,但是中国老龄化速度快,工业发展不充分,对比其他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上升时期,企业竞争力较好的时候开始做年金制度,例如美国用了65年的时间来完善年金的积累。”杨燕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