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中国要当“全球化”助推器而不是引领者
龙永图:中国要当“全球化”助推器而不是引领者
有观点认为,中国是为了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推动供给侧改革,所以才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力求实现跨国或者跨地区的产能合作。
我觉得,在讨论中国的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进行产能合作,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一点:我们做这个事情,对别人来说会有什么实际意义?
我认为,我们牵头推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第一个好处应是给这些国家带来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最近有一份美国的相关研究报告提到,在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方面,每投资10亿美元,大概可以创造12000到23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可以给这些国家带来约23亿美元的政府税收。
第二个好处,是通过产能合作,协助这些国家改变或者调整他们的经济结构。
因此,我们要适当调整思路,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我们和他们搞产能合作,要先看看这种合作能不能给对方带来更多的政府税收,能不能促进他们的经济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彼此之间的合作才有长远的前景,假如不考虑对方的切身利益,光从我们自己的利益出发的话,那么不仅合作很难成功,甚至可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中国确实有我们自己的利益所在,不是说我们搞“一带一路”是要当“冤大头”。在综合权衡了以上因素以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在跨国跨地区的产能合作当中,中国企业可以得到什么机遇,可能得到什么收益。
第一个,是获得中国特别短缺的资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比如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商会副会长就说,印尼的镍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0%,希望中国企业去参与开发;第二个,我们可以赢得巨大的市场。中国国内市场很大,但还是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所以海外市场还是需要进一步开拓,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拓新市场的巨大空间。我遇到过的一位巴基斯坦官员就说,巴基斯坦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大概占总人口的60%,有1.2亿的国民使用手机,有5000万人用上互联网。所以,我觉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机遇很多,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关键在于企业怎么确定一些好的项目,而且在国家加速推动的有利条件下,能更顺畅地运营起来。
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强劲的中国将要引领全球化了,尤其是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似乎不想当“老大”了,使得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我觉得,中国引领全球化的时机还不成熟,我们可以在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某些方面起一点作用,但说中国接替美国扛起全球化的大旗,那言之尚早。推动经济全球化有三个要素: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二是拥有经济全球化实际载体的跨国公司;三是全球产业的大转移。分析以上三个要素,中国仍有很多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