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农业供给侧改革:关键在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

2017-03-15 10:45:00

 

来源:互联网

农业供给侧改革:关键在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元年——2016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止步于十二连增,出现回落。不过,这一产量仍为历史第二高位,属于丰收年。于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2017年农业工作定下了总基调,即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时,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为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报告称,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简单地调整种植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就需要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关键也在于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从追求粮食产量到追求粮农利润最大化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较上一年出现0.8%的回落。主要原因在于播种面积的减少和单产的下降。前者的影响因素占33.2%,后者占66.8%。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秉信表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各地针对粮食品种的供需矛盾,主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采取“玉米改大豆”、“粮改饲”和“粮改油”等措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粮食单产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二是2016年全国农业气象灾害较上年偏重,部分地区受灾较重。

出于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有追求粮食高产量的冲动,当然连续十多年来粮食增产的运行机制,也使得产量增加有惯性因素。在粮食短缺时,追求粮食高产无可非议。然而,当下高产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量“三高”并存,意味着农业结构出现了问题。业内认为,中国应从追求粮食产量过渡到追求粮农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农民生产出的粮食有最佳的质和量的结合,更好地满足民众对粮食的需求。

中央也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就解释称,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有些品种需求持续增长,自身的产量却在下降,如大豆,不得不严重依赖进口;有些品种却供过于求,如玉米,库存已超过一年的产量。原因在于:国产大豆产量低、效益差,农民不愿种,因此只能把市场让给进口大豆;有些品种生产成本高,如玉米,价格无法与国际市场竞争,市场就被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夺走了。

效益低和竞争力弱,成为我国不少农产品都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陈锡文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着力解决这两个问题。

前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这一提法也被业内解读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好、顺、优”作为改革的标准,包括适应市场需求、为降成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去库存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


调结构的“三个优化”

当前国内存在的“三高”矛盾局面——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农产品供应格局,造成了资源及资金的巨大浪费。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并为之提出“三个优化”的应对之策,即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