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首发:超6成受访者点赞协同发展效果

2016-12-26 13:08:00

 

来源:互联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首发:超6成受访者点赞协同发展效果

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课题组在北京首次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

据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研究室副主任,报告执笔人之一的叶振宇博士介绍,该项协同发展指数由共享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创新发展指数以及开放发展指数等五项主要指数构成。从调研结果看,2005年~2015年间,协同发展指数上升了71%,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成效,将近九成的受访者认可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进展。

此次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是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视角确立的。协同发展指数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区域层面,一个是京津冀整体的协同发展,从三个地方,省层面,包括两市一省层面的发展指数,形成“1+3”的形式。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以及《“十三五”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课题组设置的整个指标体系的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设立了25个二级指标。

在这个阶段,共享发展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上升的主要力量,领先于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指数。

指标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虽然开始得较早,但是实质上在2013年之后才进入“快车道”。以分项指数中的创新发展指数为例,该指数在2013年之前基本处于100~110之间,但2015年就迅速增长到了130。谈及原因,叶振宇表示,三地之间协同水平较低,但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2014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北京与天津、河北的技术交易额不断增长,技术交易额占比从2013年的4.4%增长到了2015年的5.9%。

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委员姜广智披露的一组数据为这种协作提供了注脚:2014年以来,北京市累计关停了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1300多家,与河北、天津开展各类的产业对接活动100多次。初步统计,北京疏解到京津冀“4+N”产业合作平台的重点项目有91个,涉及到总投资1180亿元。

而如果以三地五项指标分别对应比较发现:三地综合发展指数都呈现上升趋势,尽管北京领跑,但是天津和河北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三地之间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地区市内差距在拉大,但天津和河北之间的差距在缩小。

在众多举措中,交通和环境两项指标突出体现出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成果和局限。受益于三地之间交通网路的不断完善,75%的受访者感受到了交通一体化带来的出行环境积极变化,并由此推动了在工作机会、社会福利等资源共享的机会提升。然而,尽管绿色发展指数总体上升,但是三地之间的绿色发展指数看:2005年,京津冀三地分别为26、26、20;到了2015年,三地之间分别为:33、69、89。北京比河北高出了56。“这个差距说明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巨大,这使得生态保护的任务在区域内依然艰巨。”叶振宇说。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当中面临的是产业布局的同质化的问题。我们的产业过去的发展当中同质化程度就很高,我们很希望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模式克服原有的同质化竞争、同体化布局的问题,但是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有效的突破。”姜广智表示, 产业结构怎么更好的互动起来,尤其有没有政策激励协同发展是未来政策落地的关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