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飞】首架ARJ21国产支线飞机投入商业运营
【首飞】首架ARJ21国产支线飞机投入商业运营
本报记者 熊晓辉 上海报道
6月28日,成都航空公司航班号为EU6679的ARJ21-700飞机搭载70名乘客从成都飞往上海,开启首次商业航线运营,中国民机向市场成功迈出了重要一步。
首次商业运营对ARJ21来说意义深远,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正式以成都为基地进入航线运营,中国的天空首次迎来自己研发的喷气客机。
成都航空于2015年12月正式向中国民航局西南管理局递交ARJ21-700飞机补充运行合格审定正式申请,局方共派出19名监察员对成都航空ARJ21-700飞机的CCAR121部符合性声明、各专业手册/大纲进行了集中和分组审查,同时完成了应急撤离演示。
2016年,运行验证飞行工作开始实施,验证航线包括成都-深圳、成都-西安、成都-南京、成都-长沙-虹桥、成都-虹桥,于6月18日完成了规章及局方要求的110小时运行验证目标。至此,成都航空完成全部ARJ21-700飞机补充运行合格审定工作,局方对成都航空ARJ21-700《运行规范》适用的20个条款进行了批准,ARJ21正式在成都航空获得投入商业运行的资格。
据悉,截至目前,成都航空已有8名机长完成培训并取得ARJ21飞机的机长型别等级,52名乘务员、55名机务人员、30名航务人员完成了ARJ21-700机型培训并取得运行资质。
ARJ21新支线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包括基本型、货运型和公务机型等系列型号,座级78~90座,航程2225~3700公里。2002年4月国家批准立项,2008年11月28日在上海成功首飞,2014年12月30日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TC)。
成都航空公司于2010年成立,自成立起即全面参与到国产民机的研发、制造,加强与民航总局和中国商飞公司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国产民机特色化服务模式和适合的商业模式,建设国产民机的实验基地、运营基地、实训基地、技术支援基地和示范基地。
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ARJ21前总设计师吴兴世透露,成都航空目前已经订购了30架ARJ21飞机。他表示,目前阶段ARJ21主要瞄准国内市场,根据国际飞机制造公司惯例,新机型在商业运营成熟之后才考虑国外市场。
但一款新飞机想要打开市场并不容易,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都需要面临航空公司和公众接受,对于ARJ21来说,这都是一个考验。
ARJ21这一座级的支线飞机所面对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加拿大庞巴迪航空公司生产的CRJ系列飞机和巴西航空公司生产的EMBRAER系列飞机。此外,还有日本的MRJ和俄罗斯的SSJ-100。
巴西航空在珠海航展期间发布预测报告称,未来20年,全球需要交付6250架70-130座级支线飞机,其中中国将需要1020架,占全球该座级市场新飞机交付量的16%,而美国依然是支线飞机最大的市场,将交付2010架。目前巴西航空在这一座级的全球市场份额占到了51%,在中国更占到了80%。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由于税收政策和价格优惠,ARJ21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且在开发的时候就考虑了地理需要,适合在海拔高、温差大的地区起飞,能够为中国98%以上的国内航段提供直飞服务。但问题是,国内支线飞机市场的发展并不乐观,虽然数量逐年增加,但支线飞机的总量仍严重不足,航空企业整体的支线飞机保有量很小,占10%左右。在成熟航空市场,如美国、欧洲的支线飞机保有量分别占机队总量的43%和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