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集体涨价 谁来买单?
酒企集体涨价 谁来买单?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口红效应”: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的销量反而直线上升,以此体现一种“低价偏爱趋势”。有经济学家调查发现,女性似乎更偏爱颜色鲜艳的口红,从而增强自己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的自信心。
中国人的偏好或许不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自古中国人就有借酒消愁的偏好和情怀。因此,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得益于中国人对于白酒的“独特偏爱趋势”,使得白酒或许成为最快挺过寒冬的一个行业:根据白酒行业陆续发布的2015年业绩公告,上市酒企无疑成为当前“绿色”股市阵营中最靓丽的色彩。市场对白酒行业迎来复苏的预期逐渐增强,贵州茅台股价更是在近期走高至283元,连续创下复权价历史新高。
海通证券分析,近十年来的两轮典型通胀(2007/03-2008/02、2010/05-2011/07),白酒行业都明显地相对受益,期间白酒指数分别跑赢上证综指50.4%和72.2%。而眼下这一轮价格上涨,下游消费品将更受青睐,尤其是白酒行业深度调整已近四年,处于周期性底部区域。在通胀预期背景下,白酒行业呈现出探底弱复苏的态势,未来存在继续涨价的可能,将更受追捧。
根据公开消息,进入2016年以来,白酒企业纷纷对主打品种进行提价。泸州老窖、口子酒、牛栏山等酒企均加入涨价行列。尤其是泸州老窖、五粮液以及茅台的涨价,都是在淡季到来时逆势上涨——即使“三公消费’的限制已经让众多高端白酒品牌受到巨大影响。有消息称,茅台近期将集中对市场价格进行抽查,低于860元将予以处罚,而之前53度飞天茅台的市场批发价为835元。
可见,在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里,经济越是不景气,越是舍得花钱买酒喝,买好酒喝,一是消愁,二是壮胆。而不是像美国人的那种“小家子气”:通过购买廉价物品满足自我安慰。
但在市场调整初期,白酒企业无不是通过产品降价、降低经销商门槛、小额贷款等多种方式去推动渠道的发展。如今,市场一旦复苏就抡起“提价”的大棒,使得白酒企业与经销商的关系再次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用经销商的话说就是“过河拆桥”,以此淘汰众多中小经销商,整合渠道资源。这也是酒企与经销商长期博弈的体现,就如酒场上推杯换盏,往往都是为了利益的交换。
不仅如此,当前众多上市酒企更是将手伸向了资本市场:或是通过增发、或是通过混改等概念,“圈钱”打造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发展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技术改造等等名目募集资金。据悉,在5月份就有泸州老窖向10家特定机构募资30亿元,五粮液“混改”向股东、高管、经销商等增发23.34亿元。
记者注意到,一边是酒企向资本市场伸手要钱,另外一边是资金在公司账面上“睡大觉”。截至2016年3月底,泸州老窖公司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为42.67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了33.23%。除此以外,公司还拥有价值3.29亿元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五粮液的账面货币资金更是高达270亿元。
就此,有分析人士认为,酒企的增发“恐怕有趁二级市场股价强劲而借机圈钱的嫌疑”。或许,这正是“酒壮怂人胆”的结果:乐观的判断白酒行业已经处于复苏阶段,可以让资本和经销商为其之后的企业转型及提价买单。但酒企各自又打着小九九,把自己包里的钱看得非常之紧,显然内部还是对未来趋势不敢过于乐观。
此外,由于此前一线品牌的降价去库存,对于众多中小品牌的市场挤压很大,库存严重。借着行业复苏的东风,对于原来产能过剩的酒企而言,如今也找到了扩能投产的理由。但这对于并不乐观的白酒行业未来将是重压——数据显示,已经发布公告的上市酒企中,八成企业的存货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茅台的存货价值已经接近全年营收的一半。这正是因为产能过剩造成的“存量绑架”,可见白酒并不是喝到了国人的胃里,而是放在仓库里。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秘书长赵禹认为,真正的回暖仍待时日,真正的调整才刚刚开始。多数白酒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同时,其经销商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很多仍在亏损,情况无好转。“只有白酒企业与经销商、电商等流通企业的关系实现了合作共赢,白酒行业才会真正回暖。”
所以,不是喝酒壮了胆子,就什么都敢干的——资本和市场才是最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