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东北经济如何突围?这篇文章说清楚了!(深度好文)

2016-04-15 14:15:00

 

来源:互联网

东北经济如何突围?这篇文章说清楚了!(深度好文)

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重工业发源地,被誉为“共和国长子”。

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共和国长子”的发展速度已经被长三角、珠三角等昔日的“小兄弟”远远地抛在后面。如今的东北地区,同时面临经济增速严重下滑、经济结构失衡、部分城市资源走向枯竭、人口增长几乎停滞以及高技术人才不断外流等多重困境,东北经济如何才能真正突破旧的体制和结构,重新赢得发展的春天呢?

据东方网报道,数据显示,2015年东北三省GDP总量为5.9万亿元,比2014年仅增长1%,占全国GDP的比重下降到8.7%,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大幅减弱。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GDP实际增速分别仅为3.0%、6.5%和5.7%,名义GDP增长率为-0.3%、3.4%和0.3%,持续位列全国末位。

此外,2015年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4万亿元,比2014年下降11.6%,尤其是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仅完成1.7万亿,比2014年下降27.8%。

工业增速也急剧下滑。2015年辽宁工业增加值负增长12.7%,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增长5.3%和0.4%,增速严重下滑。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领域通货紧缩形势严峻。财政收入增速出现明显下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远超全国其他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从微观层面看,东北企业盈利能力迅速减弱,失业压力加大。2015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下滑38%、16%和58%,亏损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在就业方面,2015年东北地区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已经达到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此外,东北停产待工和国企职工分流安置问题日益严重,潜在的失业率大幅飙升。

对此,国发院讲师刘晓光、助理研究员时英撰文认为,在世纪初经历两轮产能扩张后,我国经济面临普遍的产能过剩与总需求不足问题,处于产业链上游、产能易增难减的重工业尤其严重,这是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东北地区经济形势极其严峻的直接原因。

研究发现,东北经济素以煤油装备等重工业为主,在经济景气时期,特别是2008年底“4万亿”刺激政策以后,重工业过剩产能不仅没有及时调整,反而进行新一轮扩张,导致在本轮下行调整中,出现产能利用率低、债务费用高企、营运资金紧张等困难局面。

刘晓光说,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东北经济之所以在本轮调整中迅速恶化且困难程度远超其他地区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深陷“单一经济结构困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东北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东北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一方面,三产结构中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见图2)。2014年东北第二产业GDP占比为47%,高于全国42.6%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则相对缓慢,占比仅为42%,低于全国48.2%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工业总产值中的重工业占比偏高。2014年东北重工业占比仍维持在78%,高于全国不到70%的平均水平,尤其是黑龙江和辽宁省重工业占比分别高达80%和79%,且多集中在钢铁、煤炭、石油等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也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由于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大型重工业企业尾大不掉,导致东北经济应对波动风险的能力极弱。

二是所有制结构单一。长期以来,在东北经济格局中,央企、国企占比高,企业规模大,民营企业多依附其上下游发展,受到国企体制的限制,发展相对迟缓。例如,黑龙江省201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高达67.8%,远高于全国不到20%的平均水平。

不仅如此,留存的国有企业多处于资源型行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这种长期依赖国企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受限,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较少,难以形成规模。非公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市场化机制难以实现,使得东北经济难以像广东、江苏等省份那样在短期内迅速调整。

刘晓光说,相比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吉林、黑龙江、辽宁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程度都较低,而且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如果进一步考虑到东北经济的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本身已经较高这一情况,东北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程度实际上比图中显示的水平还要更低。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经济出现下滑之后,国务院于2014年8月下发《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第一部分就提到“着力激发市场活力”,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迸发发展活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