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租车饭碗遭抢?
传统出租车饭碗遭抢?
【中国经营网注】显然不难看到,互联网带来了资本和技术,也不会取代出租汽车行业,它只会让这个行业越来越好,让司机在更轻的压力下取得更多的收入,让乘客获得更好的打车体验。本文来自网易财经《亦观察》。
日前,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向交通运输部致函,针对运输部此前出台的两份出租车新政文件提出建议。建议呼吁公正评价传统出租汽车行业为社会做出的积极贡献,维护行业市场公平正义,警惕资本行为,杜绝扰乱行业市场正常秩序。其在函件里称:“政府不能纵容网络约租车这种新业态‘抢饭碗’,让传统出租汽车行业无路可走。”那么,是不是网络约租车抢了传统出租车的饭碗,让其无路可走呢?
垄断
有网友在微博评论道“不患贫而患不均”,众所周知,传统出租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垄断行业,出租车公司获付出些许管理费而获取巨额的利润,早已让人们怨声载道。政府的行政垄断一直饱受人们诟病,被认为极大了限制了传统出租车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公共交通的日益完善,政府严加严格控制出租车牌照的发放,使得人们在愈发需要出租车出行的情况下让出租车更加紧俏。
据统计,以北京为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册出租车即达6万多辆,十多年过去了,北京人口,尤其是客流量增加了几十倍,但城市出租车数量却没多大变化。
多年过去,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积弊早就到了“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然而,改革之路却举步维艰,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还有,传统的出租车司机并没有在这种垄断中获得多少利益,公司分派的动辄上万的“份子钱”的压力下,他们往往负重工作,颈椎病、腰肌劳损在司机这个群体中不算难见。
路在何方
于是乎,出租车与社会的矛盾和内部矛盾,造成了恶性循环,司机收入没有得到提高,乘客打车体验没有提升,社会矛盾没有变缓。
正在传统出租车感到束手无力之时,互联网给他们带来了生机。从2012年起,各种打车软件破土出生,不但给司机减缓了压力,带来了收入,乘客打车也更方便且实惠。
但此时,传统出租车感到了些许压力,因为他们发现大量的乘客转向了网上叫车,使得他们的客流量下降。到今天,压力大了,越来越多的乘客转向网上叫车,他们的空载率越来越高。于是就有了文中开头所言:网络约租车砸了传统出租车的饭碗!
事实上,传统出租车的饭碗真的是网络约租车砸了吗?他们的饭碗是否又真的砸了吗?
第一、可以明确的是,传统出租车的饭碗并非是网络约租车砸了。多年来的垄断早已导致这个行业积重难返,新的号牌难以批准下来,新的车子难以进入,而旧车主躺在号牌的账本上啃老不思进取,新的血液进不来旧的风气难以消除。
第二、他们的饭碗似乎也并没有砸掉,据调查,在中国打车应用累积注册用户从2012年的400万到2013年2160万用户,增长率高达440%,预计2015年注册用户数将超过4300万人,每周打车1-3次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45.6%;每周打车4-5次的用户占比为15.3%;而每天都要打车的用户竟然达到8.9%;每周都打车的用户总体占比达到69.8%,起步至30元的打车费用是选择打车出行人群的主体,出行距离适当,打车比开车更加方便,出行较远的地方,更多人选择第三方出行方式。
由此看,打车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每天依旧有很多人需要打车,而且,不少传统出租车司机也在网络上接单,降低他们的空载率,因此出租车司机的饭碗不会轻易被砸掉反而会有更多的接单机会。
破解之道
问题都指向了政府的行政垄断,由于政府的垄断,导致了资源的稀缺,而且由于司机和乘客之间信息和资源的高度不对称更放大了传统出租车本身的问题,造成了乘客打不到车,司机空载。
然而近年来,互联网的崛起,给传统出租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一方面,出租车司机纷纷下海,2012年,互联网打车软件“快的打车”在杭州悄然面世。短短3年,“滴滴”“优步”“神州”等打车软件快速成长,“大跨步”进入杭州,将传统出租车行业挤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在杭州,有近三成的士司机另谋出路,而其中部分人加入了互联网打车软件中的队伍。
另一方面,以滴滴快的为代表的互联网打车软件正在给传统的出租车带来颠覆的影响,互联网打车软件下的车不仅服务好,而且方便,随叫随到,收取的费用通常比出租车还要低,所以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
就像他们在函件里所说:“我们相信互联网不是拿着大棒子来的,是带着新资本和新技术来的,不是取代出租汽车行业,乃至整个道路运输这一伴生人类的古老行业来的,而是让传统行业焕发活力而来的。”
显然不难看到,互联网带来了资本和技术,也不会取代出租汽车行业,它只会让这个行业越来越好,让司机在更轻的压力下取得更多的收入,让乘客获得更好的打车体验。
网络约租车非但没有让传统出租车无路可走,反而为这个行业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为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做出了贡献。
(编辑:赵赵)